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张琳钒 通讯员 戴红艳)2022年5月10日,南京同仁医院新生儿科迎来了一位26周,体重仅870g的超早产宝宝。
当日值班医生徐培娟接到产科电话后立即带着急救箱火速赶往产房。患儿出生后全身青紫,无呼吸,肌张力低,情况危急。徐培娟医生立即进行了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来建立呼吸,经过1小时的抢救,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后转入至新生儿科进一步治疗。
新生儿科已经做好了备战的准备:辐射台加热,T组合处于备用状态,呼吸机已连接,各种抢救物品准备完毕。患儿到达后立即进行进一步抢救:呼吸机辅助通气、配合医生开放脐静脉通路、连接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药物抢救……抢救忙而不乱的进行着,从开始监护仪不停地报警,到频次逐渐下降。慢慢地,患儿皮肤从最初的青紫变成了红润,生命体征也暂时平稳了下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这只是个开始。26周的超早产儿,体重仅有870g,一片最小号的尿不湿都能将它包裹住。因为体内缺乏大量抗体,身体发育极度不完善,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小小的他还不能自主呼吸,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使他的肺泡不能持续打开,直接面临着呼吸衰竭。NICU孙秀玲主任和徐培娟主治医生及其团队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并且制定了出现突发情况的预案。后面他们将面对新生儿的五大关:体温、呼吸、喂养、感染、并发症。因为母亲突发宫缩早产,家人不仅要面对孩子不稳定的病情,还有大额的医疗费。科室知道情况后与医务部联系,给予绿色通道进行治疗。并配合家属提供水滴筹的各种证明材料,同时也通过科室微信转发寻求更多帮助。
后续的救治每一步都不容易,病情很不稳定,前后经历6次输血。频繁的呼吸暂停让医护人员不敢离开片刻。因为早产儿免疫系统不完善,维持体温的稳定对日常护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喂养也是一大难关,开始宝宝不会吸吮,于是通过进行口周按摩来增强咬肌的韧性及强度,吞咽反射训练……奶量从0.5ml慢慢变成1ml,2ml……直至最后能吃40ml。虽然每顿奶喂养的时间很长,宝宝在努力的吃奶,呼吸,从最开始有创通气,并顺利过渡为无创通气及鼻导管吸氧直至完全脱氧,这期间过程艰辛而漫长。
新生儿科是无陪护病房,父母不能在宝宝身边,医护人员开展了音乐疗法,通过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的信号刺激,调节神经系统能够有效地减轻呼吸暂停,稳定内分泌、免疫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抵抗力。还会鼓励爸爸妈妈录制一些故事、哼唱歌曲播放给宝宝听使其更有安全感。因为疫情原因爸爸妈妈不能来科室给宝宝进行袋鼠式疗法,医护人员就充当临时“妈妈”的角色,让宝宝趴在胸口处听着心跳声,通过抚摸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宝宝能够更舒适,袋鼠式疗法除了能让宝宝安全舒适外,还能增加心理发育使疾病更快恢复。随着病情逐渐平稳,便安排妈妈进入母婴家庭病房与宝宝接触,促进感情培养,跟随护士学习早产儿的护理相关知识,及出院后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
经历了63天,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迈过了一道道关卡,体重从870g涨到了2.04kg,宝宝终于康复出院了。出院后,宝宝定期来院复诊,各项生长发育稳步上升。出院当天家属为新生儿科赠送锦旗,表达对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