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建立公立医院管理运行体制。县委县政府把推进综合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把发展卫生事业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是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主任,推进医管委实质运作。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医院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二是建立符合行业特点人事薪酬制度。制定完善全县公立医院考核绩效办法、职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公开招聘等人事薪酬制度,工资分配上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对编制内外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对一线人员给予待遇倾斜,建立医疗骨干、学科带头人协议工资制,基层卫生院院长年度绩效工资考核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拉大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差距。三是加强核心指标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核定门诊人次、住院出院人次等工作量,2019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2.5%、8%;考核药占比,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为31.1%,同比下降7.5%;进一步优化单位收入结构,考核百元收入耗材消耗量控制在20元以下,体现单位成本消耗水平;考核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水平,医药费用增幅在10%以内;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占比达35%。
二、加快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4—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8—2025)》,合理确定县域内医疗机构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县医院转设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启动三级医院创建,规划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北部新城医院等项目,鲁河卫生院进行医养结合医院建设试点。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医疗保健领域。二是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组建以县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的全县医疗集团和全县中医联盟;杨集、四队、陡沟建成3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平台,在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开展支撑分级诊疗制度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心电和消毒供应五大中心建设,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协同。三是深入推进达标创建。建成三级综合医院1家、县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8家、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4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14家、省示范村卫生室35家。
三、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机制建设。一是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全县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集团,分别成立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11个卫生院组成和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8个卫生院组成的两个医共体,加快建立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完善实施制度政策。医共体牵头单位建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医疗业务、健康服务、信息资源共享、院感管理、医保管理”八大中心,实行统一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由两大医共体(县医院医疗集团和中医院医疗集团)和医保局签订相关医保支付方式协议以及资金拨付管理协议,努力实现基层首诊率65%。三是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慢病为切入点,完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加大临床路径应用工作力度,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40条具体措施,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全面推行专家门诊微信、APP等预约挂号服务,扩大分时段预约及转诊预约的覆盖面。
四、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人,农村定向培养25人,依托县医院董家鸿院士工作站,选派9名业务骨干到清华长庚医院学习培训。去年县人民医院配备专职党委书记,县中医院党支部升格成立党委,配齐、配强县医院、县中医院等县直单位党(委)支部班子,选派县直医疗卫生单位11名中层骨干到基层单位挂职任职。二是加快推进重点特色专科建设。成立董家鸿院士工作站,并被确定为“省级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推进多元化技术合作,推动医学人才培养、重点特色专科打造,全县建成省市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37个。三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医院门急诊挂号、收费、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病案管理、人事财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增强区域健康平台与各基层单位的互联互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