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按照国家“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工作部署,创新开展DIP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疗服务可量化、医疗行为可考核、费用增长可控制、患者负担可减轻、基金运行可持续,有效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一、确定“病种分值+结算系数”。分析近三年180多万条住院病案,确定DIP分组主目录核心病种组3886组、综合病种组2248组。科学测定医疗机构基础系数,实行基础系数与因素系数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加大因素系数的比重,按年度动态调整,有效促进医疗机构强化医疗服务技术含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
二、创新“平台搭建+智能监管”。搭建具有区域特色DIP结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包含医保结算清单质控、结算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智能监管4个子系统。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医保基金智能监管系统,不断完善全市智能监控系统,加强规则应用、数据挖掘、风险预警,开展DIP违规专项检查,堵塞通过服务不足、高套病组等骗取医保基金行为。通过智能化质控、合理治疗成本区间定位、医疗行为违规筛查、病种分值正负校正等方式,实现结算、支付与监管一体化。
三、实行“绩效考评+高效支付”。对医疗机构实行履约考评,建立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参保人满意度测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和监督检查挂钩,充分利用考核评价成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发挥医保支付“牛鼻子”作用。推行“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病种赋值、月预结算、年度清算”,减轻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压力,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促进医疗机构间有序竞争和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着力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筑牢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