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市牢固树立“大健康”统领下的“大基层、大卫生、大保障”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奋力谱写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实施“大基层”改革,夯实健康基础。一是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近年来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新(改、扩)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统一配置医疗器械等基础设施。率先获评“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46家村卫生室建成省示范。二是加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先后晋升三级乙等,两家医院都有科室被列为省重点。目前,全市拥有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5家、一级医院44家、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25家,10家乡镇卫生院、70家村卫生室建有中医阁。按村(居)常住人口数量,全市配备831名乡村医务人员,每村不少于3人,并实行人员区域内有序流动。三是加强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海安市先后投入1.2亿元,建成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完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市人民医院、中医院通过该平台对外可联系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大医院远程会诊,对内可为基层所有乡镇卫生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真正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
二、倡导“大卫生”理念,建立健康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健康教育。各级医疗机构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宣传栏、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平台载体,广泛宣传健康知识、急救知识。二是大力倡导全民健身。三门球运动项目为海安本土原创,经过30年的实践创新,已成为海安体育特色文化品牌,并在全省400多所学校推广。北凌农民从1963年开始至今不间断举办农民运动会,引领农民自发参加健身运动,并培养出奥运冠军仲满以及陈进等10多名知名运动员和农民健身代表。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从关心孩子开始。曲塘中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提炼出“心本教育”的办学思想。海安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心育品牌。
三、先行“大保障”实践,满足健康需求。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推出“保险+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全市拥有86支家庭医生团队,共计600多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镇村全覆盖,常住人口签约率达51.6%,重点人群签约达84.4%。二是先行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全市12家公立医院开展多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惠及3000多人次。三是推进“百岁老人健康有约”实事项目。今年初对192名在册百岁老人实施该项目,按照“医患统一、分层结对”的原则,为百岁老人提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一对一”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按照“优质优先、便捷高效”的原则,为百岁老人提供看病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实现优先诊疗服务;按照“差异服务、居家照护”原则,为百岁老人提供居家点单式护理服务,实现个性化居家护理服务。
涟水多措并举推动“健康涟水”建设
近年来,涟水县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优化卫生系统机构编制资源,在机构、编制、人才等三方面予以强化,全力助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力度。整合县妇幼保健所、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县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组建县妇幼保健院。该院新址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0392平方米,设置床位100张,现已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为全县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计划生育指导中心和业务培训中心。根据全县乡镇优化布局安排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整合县内非建制镇(街道)卫生院机构编制,调整功能定位,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设备由县卫生健康委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调配。
二、推动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采取网格化布局方式,组建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牵头的3个紧密型医共体集团,覆盖全县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共体的发展规划、人员管理、干部任免、收入分配、资产调配、财务管理、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业务运行等事项,形成党建、管理、责任、服务、利益、发展“六位一体”新模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强化卫生系统人才编制配备。一是补齐疾控中心编制缺口。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短板,将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优先用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增强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力量。增加县人民医院自收自支编制60名,县中医院自收自支编制30名,专门用于招录硕士研究生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三是推行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其床位数和发展规模,增加县级医共体牵头医院的人员控制数额,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调剂使用备案管理人员,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