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体肾移植,为生命接力
2024-09-19 11:16:00  来源:南京晨报  作者:通讯员 陈艳萍 记者 钱鸣  
1
听新闻

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移植开展三周年,217例患者在此重获新生。9月12日,在该院肾移植病区,举行了简短而温馨的仪式。南医大二附院党委书记顾民,副院长戴春笋、朱清毅以及肾脏病中心、泌尿外科、OPO、手术室的部分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当天,一位亲体肾移植受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另一位亲体肾移植受者顺利出院;而为他们捐出肾脏的一位是患者的母亲,另一位则是患者的父亲。

父亲为35岁的她,捐肾!

2021年底,35岁的朱女士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于医院就诊期间意外发现血肌酐大于200umol/L,历经9个月的保肾治疗后,又突发胸闷气喘,在当地ICU抢救并诊断为尿毒症。朱女士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为了能够灵活工作,她选择进行腹膜透析治疗。

2023年,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支持下,朱女士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咨询亲体肾移植。“考虑到家里需要男人干活”,母亲先进行了首轮筛查,却发现母女的血型不合,跨血型移植面临更高的经济代价和排斥风险,对这个稍显拮据的家庭实在是无力承受。“那用我的吧,我老了,不用再干重活了。”父亲在这时毅然提出由自己为女儿捐献肾脏。和大多数的父亲一样,朱女士的父亲沉默寡言,平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澜,但在朱女士的成长中,父亲一直非常疼爱她,“小时候每次出门都要给女儿带糖果”,更是在重男轻女的农村环境下,用实际行动让朱女士和哥哥能够拥有平等的爱共同长大。

父亲和朱女士的配型非常成功,今年8月底,朱女士接受了来自父亲的肾脏,术后肾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9月12日,朱女士顺利出院,“重生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特别感恩父亲,将来一定要好好孝顺他!”

现在,朱女士对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期待。“希望可以早日回归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曹红娣介绍,该例亲体肾移植中,朱女士做完手术后肾功能恢复得特别好,当天就出现了多尿,现在肌酐处于正常水平,出院后只要按要求定期到肾移植专病门诊随访复查即可。朱女士的父亲做完手术后肌酐也是正常的,一个月后回医院肾脏病门诊评估一下肾脏情况即可。

母亲为33岁的他,捐肾!

2023年初,33岁的陆先生突发乏力、胃口很差、双腿浮肿,到医院就诊却发现已是尿毒症,医生建议立刻透析。远在浙江老家的父母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南京。在父母长达一个月昼夜不离的陪伴下,陆先生终于渡过难关,脱离险境。

出院后陆先生每周三次规律血透,在父母的陪伴下,他逐渐适应了血液透析的生活节奏,但愁云依然笼罩着这个小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了解到亲体肾移植,多方打听后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母子二人顺利通过配型,并在肾脏病中心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伦理材料的准备,成功通过伦理审查。

今年9月,陆先生和母亲接到通知,来到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住院,“心情很激动,也很紧张”。9月12日,母子二人分别接受了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的供肾切取术和肾植术;手术由顾民教授带领的肾移植团队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分别入住泌尿外科病房和肾脏病中心肾移植ICU,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亲体肾移植具有更多优势

“亲体肾移植是亲情的体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最为真挚和无私的。”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著名肾移植专家顾民教授称。目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移植已开展3周年,常规开展各类肾移植,包括公民逝世后供肾移植、亲属活体肾移植、儿童肾移植、双肾移植等手术。这些肾移植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主要分布在20至60岁,最小15岁,最大65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据介绍,与公民逝世后供肾移植相比,亲体肾移植具有更好的配型、更长的肾脏存活、更低的免疫抑制用量、更低的感染风险等优势。亲体肾移植捐献者范围包括:接受者的配偶(需结婚2年以上或育有子女),直系血亲(父母、子女),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兄弟姐妹、舅甥、叔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和通过民政部门认定的长期养父母、养子女关系。经全面医学评估和伦理审查后,这些亲属可捐献肾脏。

此外,记者获悉,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与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开展深度协作,可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予以一定的资助,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助力患者的健康恢复。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