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创新“四导五援”教育模式
2024-09-29 14:24: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丁海 潘艺昕  
1
听新闻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秉承“牺牲精神,造福人群”初心,践行“学以致用,服务人民健康”。学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师生白衣执甲参加抗美援朝、援青援藏援疆、援外医疗、援助抗疫、身边之援,积淀了丰富的统战教育资源。作为一所拥有90年历史的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党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学生教育质量,强化认同感与竞争力。通过活动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引领学生参与民族团结实践,促进广泛交流交融。学校创新“四导五援”教育模式,开创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突出实践教育导向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切实落实组织领导。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清晰的三级工作机制,各层级紧密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持续深入学习领悟,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学校党委通过创新的“五学模式”,即个人自学、专家导学、集体研学、情景教学、调查研学,全方位、多角度地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观念。

配齐配强思政队伍,强化课程主导作用。学校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配备了充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鼓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学主渠道紧密结合,通过各类课程教学平台,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挖掘校本文化资源,突出实践教育导向。学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统战元素,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五援精神”和“五援故事”,并建成“五援精神”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示范基地)。这些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校开学第一课、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

创新实施“五援行动”计划,为师生树立青年榜样

学校党委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实施“五援行动”计划,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持续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走深走实走心。

“凝聚共识援之有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将其融入理论学习、思政课程及日常活动,通过多元形式确保全员覆盖,让此意识深植师生心中。同时,结合校情开展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并利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民族政策与和谐故事。

“文化交融援之有美”,构建精神家园。秉持“三重在”理念,细化民族团结活动,利用文化展演、体育竞赛等增进师生情感与文化认同。依托毽球运动等特色项目,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并通过实践基地、节日活动等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帮扶情深援之有爱”,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学校传承援边传统,从早期医疗支援到新时代青年返乡,一系列感人故事成为思政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典型人物距离,增强教育实效。

“中医中药援之有术”,增强民族自信。依托中医药资源,建立产学研基地,展示中药文化,通过“思政第一课”等形式,激励学生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共创未来援之有你”,树立青年榜样。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反哺家乡意识,众多毕业生回到艰苦地区工作,贡献所学。他们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家乡建设,形成良好社会影响。

“四导五援”成效初显,仍需多方持续用力

学校“四导五援”促民族团结成效初显,但教师与实践教育仍存在短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必然之举,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全校师生出谋划策。

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强化思政教师责任,引导其牢记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并加强传统文化与民族宗教政策培训,确保在授课中既有勇气也有能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五个认同”。

优化少数民族辅导员配置。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统筹招聘,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吸引并留住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民族文化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依托“一院一品”项目,鼓励各学院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精品文化活动,润物无声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团结。

据悉,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五援精神”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被评为省高校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该校多项举措带动青年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社会实践,推动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师生认可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路。

通讯员 赵丁海 潘艺昕

标签:
责编:孙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