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健全“五项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020-07-20 16:43:00  
1
听新闻

近年来,连云港市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健全“五项机制”,激发内生活力,扎实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领导机制,让公立医院改革“紧起来”。一是强化组织体系。市级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建立相应组织架构。市政府每年召开医改工作推进会,与县区政府签订工作责任书。二是强化高层倡导。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围绕公立医院投入及债务化解、互联网医院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30余次调研督导,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定期邀请国家及省内外专家,针对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改重点难点问题,举办专题培训和学术论坛,深刻解读政策,营造深化医改浓厚氛围。三是强化部门联动。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出台配套文件187个,形成“三医”联动合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局面。

(二)健全治理机制,让公立医院制度“立起来”。一是健全外部治理体系。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建立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保障公立医院自主发展权。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党建指导委员会,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二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目前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30%以上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完成医院章程制定工作,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对市属公立医院实施“两放开、一搞活”(放开人事权、内部分配权,搞活绩效考核)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将绩效工资调控水平放宽到基准线的200%。三是厘清政府办医关系。市、县两级全部成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并实质性运行,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完善《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累计召开20多次工作会议,相继出台21个政策文件。

(三)健全补偿机制,让公立医院发展“活起来”。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公立医院投入力度。2017年以来,市级财政共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4.2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出台《市属公立医院债务化解方案(2018—2022年)》,利用5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化解经核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已化解公立医院债务3.14亿元。二是动态调整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累计提高3384项诊察、护理、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降低275项检查、检验等以设备为主的辅助操作项目价格。总体上能够补偿药品加成差额的85%左右。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推行住院、门诊大病按病种付费,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目前,全市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217个,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公立医院。

(四)健全协作机制,让公立医院资源“联起来”。一是紧密型医联体体制。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牵头成立医疗集团6个,县区公立医院牵头成立县域医共体4个,实现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个“全覆盖”。全市建成儿科、妇幼健康、胸痛等17个专科联盟,建成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等5大远程诊断中心,推进技术资源共享和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医联体资源共享共用。赣榆区将医保资金打包交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管理,构建医联体利益共享与分担机制。二是人才技术上下贯通。全面实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三年计划”,对引进的团队、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和待遇保障,全市共引进高层次团队32个,设立张学文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设立董家鸿、周良辅等院士团队8个,设立名医工作室23个。畅通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双向流通渠道,全市建立154个基层专家工作室,引导市县区公立医院专家向基层流动、向农村延伸。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共派出58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构建1(全科医生)+N(专科医生等)签约服务模式。县域就诊率超过90%,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70%。三是“互联网+健康”助力。全市建成以市县区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主体,支付平台、双向转诊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可视化监管平台、远程会诊系统等8个应用业务系统为补充的“1+8”的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模式。基于国家标准二维码技术,形成电子健康卡,并成功举行全国首发式,全市14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11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电子健康卡全覆盖。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全省仅有的首批获得互联网运营牌照的2家地市级医院,已正式上线运行互联网医疗。

(五)健全监管机制,让公立医院运行“严起来”。一是完善监管体系。转变市、县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对本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模式,通过建设指标监管系统、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和移动监管APP等子系统,实现持续化、常态化、精细化的监管。指标监管系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医务人员、医药耗材监管等6个方面,细化139个指标体系。大数据可视化平台支持电脑端、大屏端对数据指标体系及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移动监管APP实现监管数据的移动端跨地域查看,打破监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了监管灵活度。二是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包括5个维度、21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每年两次组织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并强化结果运用。三是加强运行监管。建立公立医院重点运行指标定期监测和公示制度,强化耗材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等指标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2019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内。

二、改革成效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国家、省配套激励。2019年5月,连云港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增加公立医院补助资金500万元。同时,东海县受到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

(二)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公立医院呈现“三降两升一优化”的运行态势,药占比由42%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同比减少5元,普通门诊人次同比下降9%,劳务性收入占比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同比缩短0.8天,医院收入结构趋于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

(三)群众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步提升。2019年全市每门急诊人次平均医药费用、每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增幅均控制在3%以内。2019年初省卫生健康委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显示,连云港市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出院患者满意度分别达98.6%、96%,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三、经验启示

(一)建立坚强有力医改领导体制是保障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自觉扛起深化医改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并作为专项奖励事项。市县两级第一时间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并实质性运行,推动了政府和医院权责明晰。

(二)强化统筹推进是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的重要抓手。始终把医药、医保、医疗联动作为改革的主要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医药方面,2015年第一时间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加大药品采购配送使用环节改革,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医保方面,逐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推进多层面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统筹基金发生额增幅逐年大幅下降,2014—2019年同比平均增幅为6.5%。医疗方面,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多方位强化综合监管制度,提高了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始终坚持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价值取向。对市属公立医院实施“两放开、一搞活”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扩大医院管理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实现医生有激励,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院收入结构趋于优化,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提高看病报销比例,降低门诊住院次均住院自付费用,让群众看得起病,实现群众得实惠。不断加强医保资金监管,试点建立医保基金监管信用评价体系,减少浪费,坚决防止出险,实现基金可持续。

(四)强化智慧健康服务是“扫”光就医堵点的可靠支撑。打造健康网站、健康连云港App和微信公众号等便民服务平台。成功举行全国电子健康卡首发式,同步建设预约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一站式结算等系统,实现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智慧医疗,实现信息惠民,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向基层辐射,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标签:
责编:浦琼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