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醒,入睡难?探访儿童睡眠门诊,还全家一夜好梦
2021-09-03 18:1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王凝嫣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王凝嫣)南京市妇幼儿童睡眠门诊自7月开诊以来,已有约100位患儿前来就诊和咨询。这些患儿大多数都在0~5岁,经过睡眠评估、行为干预等一系列治疗措施,他们的睡眠问题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

据统计,在0~5岁的儿童群体中,有20~30%的儿童会出现睡眠障碍。以儿童睡眠门诊开诊后的病例来看,入睡困难和夜醒这两大问题是儿童睡眠障碍中最普遍的。

小明家长的困扰?

晚上十点了,但为何小明他一点睡意也没有。都已经两岁了,要他睡觉时,还特别兴奋,上床后要讲故事、玩玩具。晚上九点上床,十点半以后才能睡着,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一直哭闹。小明的睡眠问题已经造成了全家人的困扰。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南京市妇幼儿童睡眠门诊出诊专家朱春主任认为,小明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入睡困难,多发于2~5岁的儿童之中。而0~2岁儿童的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夜醒 。

针对这两大问题,朱春主任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改善的办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睡眠健康教育——夜醒

1.夜醒的规律

从儿童的发育来看,绝大多数儿童在6月龄时可无夜醒,但是研究表明25%-50%的婴儿仍有夜醒,1岁左右仍然有30%的儿童有夜醒,1-3岁儿童发生率降至16%-20%。

夜醒判断的关键是能否通过自我安抚、不需家长干预很快回睡。如果醒来后哭闹厉害,需要家长帮助才能入睡,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进行干预。

2.夜醒的原因

睡眠启动障碍

引起宝宝频繁夜醒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睡眠启动障碍。睡眠启动相关障碍指儿童入睡依赖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如抱睡、拍睡和奶睡等,夜间从睡眠醒来时,长时间无法自主入睡,而需要寻求同样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导致频繁或长时间夜醒。

入睡行为限制不足

比如家长对儿童入睡前的行为无法限制或者限制不足(如有些幼儿提出边看电视边睡觉,在床上讲故事等),也会导致患儿夜间醒来。

其他原因

疾病(疼痛、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过敏性疾病)、睡眠不充足、作息不规律、环境因素(过冷、过热、嘈杂)、营养元素缺乏、运动发育关键时期睡眠会出现倒退、睡前吃太多/吃不够、暂时性睡眠问题(疾病或环境改变因素出现一过性睡眠问题、出牙)或其他睡眠障碍等也会导致夜醒。

3.如何改善夜醒

我们要排除孩子是否有躯体疾病或者环境因素等引起的夜醒,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就能改善宝宝的夜醒状况,但记住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养成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抱睡、奶睡等问题。

如果宝宝的夜醒是因为睡眠启动障碍导致的,那最主要的应对方法是消除不好的睡眠启动行为,戒除抱睡、奶睡等习惯,培养宝宝自主入睡的能力。

睡眠健康教育——入睡困难

1.入睡困难的类型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可主要分为3种:

睡眠启动相关型

通常发生在六个月到三岁的儿童,这类孩子要在特定状况下才能睡着(如:需父母讲故事、吃着奶嘴)若半夜醒来,也必须用同样方式才能再入睡,并常导致睡眠不足。

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

因父母或照看人对儿童的就寝行为缺乏明确的限制,儿童表现为拒绝就寝或拖延就寝时间。在设定的就寝时间,儿童拒绝上床睡觉、上床后难以入睡或反复提出各种要求以拖延就寝时间。儿童一旦入睡,睡眠质量一般正常,但睡眠时间会减少30-60分钟。

混合型

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如:睡前想尽办法拖延或拒绝睡觉(入睡行为限制不足),但半夜醒来需父母安抚或陪伴下才能再睡着(睡眠启动相关),而明明的这种睡眠行为表现就属于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

2.改善入睡困难的方法

明确床的用途

床仅仅是用来睡觉的地方,不睡觉的时候不要在床上,也不要在床上给孩子讲故事、玩耍等。

安排恰当且固定的睡前程序

睡眠程序,指的是一系列让孩子安静轻松愉快的活动,比如洗澡、放助眠音乐、睡前熄灯等。睡前程序规定在15-30分钟,最多不超过45分钟。一般建议毎次4-5项固定的睡前活动,且应该在孩子睡觉熄灯之前进行,由此让孩子意识到睡觉时间到了。

奖励孩子,软硬兼施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都已经懂事,制定睡眠奖励,让孩子可以目睹自己的进步。应保证奖励仍是具体且可马上获得的,多个小奖励比少量大奖励更有效。

睡眠作息规律

对于入睡困难的宝宝,上床的时间要接近入睡的时间,上床后家长就不要和孩子有互动,如果上床后哭闹明显,可以适当推迟上床时间,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晚睡着,第2天起床的时间是固定的,从而来帮助孩子逐步把入睡时间提前,保障整体的睡眠需求和质量。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