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你“冬病夏治”了吗?专家:辨证施治、治养结合缺一不可
2020-08-14 17: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周宁人 陆瑶 冯小可 朱蕊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周宁人 陆瑶 冯小可 朱蕊)俗话说:“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今夏“入伏”后,江苏省人民医院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的气候条件,辨证施治,以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记者获悉,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与针灸科均已连续多年开展“冬病夏治”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顺时养生:三伏补阳,事半功倍

“冬病”主要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慢阻肺、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风湿骨病、冻疮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胃肠道疾病和属于“宫寒”的妇科疾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教授介绍,三伏补阳,治疗“冬病”,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容易驱散体内的寒邪。“冬病夏治”就是践行了顺时养生的理念,其基本思想就是一方面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内治服中药,外治主推穴位贴敷

67岁的张女士患有过敏性哮喘已十年有余,每逢冬天,尤其是天气转换的时候,经常在夜里咳嗽、咯吐白稀痰,并有憋气、气短的症状,且平日里经常感到胃寒乏力,手脚冰凉。十年间,张女士辗转求医,但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日前,张奶奶听闻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可以针对哮喘辨证治疗,便前来问诊。经诊断,魏睦新教授表示张女士的情况为哮证,也就是脾肺阳虚证,应根据情况适当予以益气补肺、健脾温阳的中药治疗,并建议配合局部肺经、胃经、督脉等穴位进行“三伏贴”。综合治疗后,张奶奶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哮喘发作的频率明显下降。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即“三伏补”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同时,针灸科每年三伏期间也同步开展穴位贴敷、艾灸、拔罐、针刺和刮痧等外治方法,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脾胃虚寒的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张朝晖介绍,“三伏贴”属于穴位贴敷法,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无创痛穴位疗法,本法起源于东汉,经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系统归纳整理,在唐宋后成为主流的中医顺时治疗方法之一。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具备辛香发散、升提阳气作用的配伍中药研成细末,根据穴性的不同,用水、姜汁、黄酒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穴位和患处,同中药内服的适应症相同,主要适用于一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运动关节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寒性宿疾患者以及亚健康体质人群。患者只需在夏至后开始贴敷,每10天贴敷一次,每年贴敷3到4次,3年为一个疗程。据悉,江苏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的“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工作已开展了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冬病夏治:辨证施治,治养结合

无论是中药内服,还是穴位贴敷,都讲究辨证施治,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展开治疗。中药内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制定药方,一人一方;穴位贴敷则采用类药,针对不同类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热性药物,在三伏天贴敷,起到热上加热、祛除宿寒的作用。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与针灸科均以传统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指导,为每位就诊人提供内外兼顾的个性化的组套,避免了“千人一方”的流程化治疗,凸显中医优势。“冬病夏治”适用于患有宿疾、阳虚的患者,阴虚阳亢、“火热”、患有急性疾病、重疾以及皮肤过敏或有破损和疥疮等患者都不宜使用。

同时,“冬病夏治”需要治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饮食和生活上也要有所克制,可以配合药膳食疗,常食生姜、茯苓、山药等,禁食生冷,少食肥甘厚味,慎食海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乐观的心情,辅以适当的体育锻炼。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