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记者 施馨羽 通讯员 章琛)家住南京溧水30岁的小陈,三年前在体检时候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体检医生让他的家人也来检查看看是否“超标”。不查不知道,一查竟然发现,和小陈一起吃住的三人(小陈的父母、妻子)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振玉介绍说,像小陈这样的家庭成员都感染的患者有很多。家里其中一位在外就餐、聚餐等原因感染幽门螺杆菌,回家吃饭不分餐又导致全家感染。
据统计,中国整体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将近50%。“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有在外聚餐的饮食习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高。这种细菌几乎百分之百是吃进去的,因为人们聚餐形式多,导致交叉感染”,张主任表示。
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里面,但也可以通过唾液传播。通常情况下,只有密切用餐接触,才会导致感染概率增高。如果同事之间长时间一起吃饭,没有分餐,其中一人感染该细菌,其他人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另外,如果丈夫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么妻子感染细菌的几率就比别人高很多,甚至家里其他人也可能感染。除了吃饭,家人的密切接触也会导致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比较大。"如果是普通接触,例如吃一次饭就感染上幽门螺杆菌,这种可能也存在,但几率不高",张主任说。
很多人一谈到幽门螺杆菌就“色变”:如何避免感染?会不会致癌?看看专家怎么说。
1、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不一定,但要警惕发展成胃癌的风险
很多人之所以谈起幽门螺杆菌“色变”,是因为其是胃癌的致病因子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包括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
对此,张振玉主任表示,科学实验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虽然被证实,但是并不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患胃癌。”他解释,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开始可能演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在此基础上,个别人会出现胃黏膜异型增生,可能会发展成胃癌,但是这种可能还是比较低的。尽管比较低,但一旦变成胃癌,结局很可怕,所以还是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这样就能掐断由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可能。
2、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治疗吗?
自发清除不可能,这三种情况要留心!
那么,身体出现哪些情况必须根除呢?张振玉主任列出了三种情形。第一,如果在生活中有反复的胃炎,经常不舒服,还患有幽门螺杆菌,这种时候就必须根除;第二,如果有消化性溃疡,应该根除该细菌;第三,如果有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要根除。
如果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在体检之中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可以做个胃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再做决定。认为,只要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好还是根除,因为其自发性清除是不可能的。
3、幽门螺杆菌感染怎样筛查?
现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法。碳13和碳14检查方式也很简单,吹口气就能完成。这种检测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4、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日常就餐建议分餐制,最好使用公筷
张振玉主任建议,日常生活中,最好使用公筷,形成分餐制。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孩子,中年以后患胃癌的几率比较低。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来说,在喂养孩子时,不要自己先接触食物,避免交叉感染。
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据张振玉主任介绍,来医院咨询患者中,中青年比较多,他们更注意这一问题,也会督促家里老人来医院检查,但是14岁以下的孩子不建议检查。对于14岁以下孩子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可能会反复感染,若使用太多抗生素对身体并不好。14岁之后,如果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只要在20岁之前根除,就能减小因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