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是以民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地区。近年来,宿迁市坚持基本医疗公益性,坚持补短强弱,推动村居卫生机构新建设,探索“组团帮扶”新模式,试点公立民营同质发展新路径,重塑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化医疗改革,全力建设公立医疗服务新体系。通过集体举办、新建、整合等方式,全市累计投入70多亿元用于公立医疗机构建设,持续增加公立医院数量,加快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一是村居层面,全市1444个村居卫生机构全部收归集体举办,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基本药物制度、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二是乡镇(街道)层面,6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其中4家通过省级验收,基本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良好,支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落地落实。三是县级层面,泗洪、沭阳和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建成运行或正式挂牌,沭阳、泗阳县分别创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县级公立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显著提升。四是市级层面,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创成三甲综合医院,市中医院重新收为政府举办,分别创成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部创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市老年医院正在内部装修即将投入使用,市传染病医院按三级标准改造加快实施,新建市三级妇幼保健院完成立项,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贯通。
二、优化援建机制,全力探索“组团帮扶”新模式。紧抓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以及省市共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北挂钩帮扶等重大机遇,探索建立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内高水平三甲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苏州全域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立长远”的“组团帮扶”新模式,争取全省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支援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组团帮扶市第一人民医院成果得到巩固。完成第一阶段省内13家高水平三甲医院派员驻点支援,推动省内12家三甲医院开展第二阶段对口支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基础上,采用“科包科”“柔性援建”“驻点援建”等方式援建28个临床医技科室,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做精做细、做优做强。二是拓展帮扶市中医院实现签约。市政府与省卫生健康委签订合加快促进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省中医院与市中医院签订支援宿迁市中医院建设发展协议;省中医院选派管理团队派驻市中医院,选派优秀人员担任医院院长,同时联合苏南四市等5家三甲中医医院通过“院包科”等形式组团帮扶宿迁市中医院10个重点科室,帮扶市中医院逐步打造市域中医技术龙头。三是南北挂钩援建加快推进。统筹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将南北挂钩与组团帮扶一体推进、共同部署,协调苏州市、县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全市14家公立医疗机构,重点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跨市域的专科联盟建设,开展远程MDT会诊。实施精准帮扶,推动苏州相关医院国家级学科专科对宿迁公立医院学科专科进行一对一援建,有效提升全市医疗技术能力。
三、强化示范引领,全力试点公立民营同质发展新路径。以公立医院为龙头,引领民营医院规范发展、健康发展、协同发展,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是实施改革强医工程。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绩效工资总量水平,进一步调动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积极性。支持社会办医在承担公益服务、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形成公办、社会办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提升的格局。加强民营医院监管,创新网络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各方联动、协调处理、考核评价等制度,加快建设卫生监督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创新区。大力建设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信息系统,推广在线监测、监控、跟踪溯源等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综合监督执法能力。二是实施智慧强医工程。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实践,公立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宿迁被列为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首批试点城市,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纳入全省首批28家接入医疗机构。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建成市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影像中心,组建9个医联体,建成家庭医生工作室1289个。2021年上半年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47%,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机构就诊比例达到72.03%。三是实施人才强医工程。建立柔性引才机制,通过设立工作室等柔性引进省级学科、专科带头人,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支持公立医院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创新编制周转池制度,探索公立、民营医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30余人,引进高级职称人才9人;39人入选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