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患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与日俱增。近年来南京不少医院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老人们在家发个微信,医护人员就上门提供鼻饲、灌肠、换药、换导管等服务,省去了老人频繁跑医院的烦恼。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这种服务更是大大降低了老人交叉感染风险。但这项需求量很大的服务,近年来却始终未能“遍地开花”,个中原因,记者进行了调查。
按下手机键,服务送上门
“嘀、嘀……” 2月7日上午,南京市锁金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邹燕和护士王琳,收到网络上门服务通知短信后,稍稍准备就拎着治疗箱顶着风雪出发了。
她们上门服务的对象是94岁的刘爷爷。刘爷爷患有慢阻肺,行动不便,吞咽功能也不好,需要长期使用鼻饲管进食,每个月都要更换鼻饲管。进门后,两人全面察看、评估了刘爷爷的身体状况,然后熟练地为老人更换了鼻饲管。刘爷爷的老伴告诉记者:“上门服务的护士温柔、耐心,而且很专业,省了我们大事了!”
按下手机键,护理服务送到家——“互联网+护理”服务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医疗服务手段,尤其为高龄或失能患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近两年来,南京多家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都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就在血透、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等病区开展了网约护士上门服务试点。患者在家用手机APP下订单,后台即可下单给护士上门服务。南医大二附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也纷纷推出各自的“互联网+护理”服务。
2019年8月,南京市秦淮区率先启动由区政府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辖区内首批参加该项服务的医院有19家,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由医院组织资质护士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命体征监测、留置/更换导尿管、物理降温、标本采集等上门服务项目。
盘活护理资源,实现三方共赢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同时鼓励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新型业态,并将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6个省市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份。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至2020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1.84%,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高达77.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达85.3%;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5万。江苏出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服务对象是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包括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癌症终末期患者等。
“互联网+护理”服务能盘活现有护理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共享。护士上门“一对一”服务,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和方便性,满足了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造口师姚翠,是医院首批取得“互联网+护理”服务资质的护士之一,至今已开展上门服务6个年头。“目前,全院获得上门服务资质的护士有200人左右。从去年6月份到年底,我总共接了25单,平均每月3至4单。”姚翠介绍,这几年上门服务的多是本院出院的“老病号”,她对病人情况非常了解,双方也十分信任。不少病人家属给她留言:上门服务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希望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范围推广。
姚翠告诉记者,创口换药、清创等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每次两个人一起上门,病人需付300元服务费。“这300元,一部分上交医院,一部分交给与医院合作的信息平台,每个人实际到手的不足100元。” 姚翠表示,虽然个人收入不算多,但上门服务锻炼了个人的沟通、社交、独立操作能力,医院也把这项服务同评职称挂钩,在护士中大力推广。
据了解,目前各大医院为了提高床位周转率,同时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一般不鼓励病人住院太久。而且,外科手术后通常3天内最有治疗价值,后面就是康复阶段,临床治疗价值不大。还有医院表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并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延伸院外服务,提高医院的品牌美誉度,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留住自己的“份额”,因此,“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患方、护方、院方可谓是“三赢”。
好事难推广,背后问题多
然而,这一看似“三赢”的好事,各家试点医院开展得一直不温不火。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欲光说,上门服务多是“一对一”“二对一”,再加上路上花费的时间,会占用不少护理人力资源。而且,《“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护士应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要有护师以上职称才能从事 “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专科护理服务的人员,要取得相关专业市级以上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而这些护士往往是医院的骨干力量,她们的日常工作都十分忙碌,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上门。
“2020年我们共上门服务80多单,2021年只有40多单。服务接单量下降,疫情影响只是一方面。” 孙欲光表示,社区医院护士每次上门只收100元服务费,其它耗材按照成本另收,总费用大约需要200至300元,病人全自费,医保不报销。有些困难老人家庭觉得贵、消费不起。
姚翠认为这是一个消费理念问题。“与其让子女打车把老人送到医院,楼上楼下一遍遍排队、挂号、缴费,不如花个二三百元买服务上门。”许多老人还没有形成“花钱买服务”习惯,她上门服务的几位老人,要么是高收入家庭,要么就是子女为老人买单。
南师大退休老教授张爷爷的儿子对此深有体会,“我爸爸80多岁了,前阵子跌倒骨折,在医院做完手术后回家康复,但仍要每周去医院换药。每次去医院,我都要向单位请假,而且老房子没电梯,我还得找人把老爸抬下楼打车去医院。操心、费事、麻烦,付出远远不止三四百元钱。现在有了上门服务,解决了我的一大烦心事。”
走远走好,“拦路虎”要消除
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吴金凤介绍,“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我国起步才几年,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一些细则制度也不配套。虽然上门服务需求量大,但真正能享受到这一服务的只是少数人。
医保部门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目标人群是经济条件好、不方便去医院的群体,属于“特殊服务范畴”,不是大众普惠性服务。因此,有的医院采取“变通”办法,让病人家属拿着医保卡到医院,交完挂号、换药、换导管等相关费用,然后医护再上门,这样“两全其美”。
服务收费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同样是上门监测新生儿黄疸,有的医院每次收费60元,有的则收200元。
护士上门服务,服务时间、对象、地点不固定。目前,南京多数医院为保证护士的人身安全和病人的合法权益,护士从进门那一刻起,就通过佩戴的移动视频终端全程定位、全程留痕。
另外,“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后台合作方,各家医院也各自为政,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难以实现全社会共享一张健康网。
业内人士认为,确保“互联网+护理”服务走远、走实,需要进一步出台更多配套实施细则。比如,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应当结合实际供给需求,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对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行为记录的服务对象,建立“黑名单”等。(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