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一)以均等化的融合协作精铸改革“高度”。一是加强跨区域医联体建设。昆山市第一人民消化内科成功加入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市中医医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疾病专家团队物联网辅助医联体、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医疗联合体、市康复医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疗联合体、市锦溪人民医院加入上海市同济医院集团脏器康复联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成立疼痛专科医联体。二是加强医疗对外合作。市第一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示范辐射效应,设立中山医院心血管专家门诊和手术指导团队,以点带面,医院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能力逐步提升。市中医医院引进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楠教授团队,通过开展临床带教、科研合作、技术引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消化疾病和肾病诊疗水平。三是深层次推进专科服务能力。市第四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建立合作;市第五人民医院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瑞金医院合作,成立泌尿外科工作室、急危重症医学工作室;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建立手足外科专家团队工作室;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建立泌尿外科专家团队工作室。基层医院以专家共享、专科共建等形式,全方位推动基层专科内涵建设。
(二)以精准化的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力度”。一是发挥人才资源聚集优势。借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卫生管理的顶级师资与合作办学经验,第一期培养市卫生健康系统学科带头人、卫生管理人才各60名,为全市卫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儿科、麻醉科、精神卫生等紧缺型医学人才,创新开展赴院校优先招聘的形式,以积极的姿态加快紧缺型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开启人才引育新模式。出台《“科教兴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层次医学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履行政府保基本健康服务需求职能,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充分运用院士工作站,采用“引进来、送出去和分层培养”等方式制定人才实施规划,以项目管理形式推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大力度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
(三)以多领域的项目合作全面拓展“宽度”。在医疗精准对接融入上海优质资源的同时,推动在医疗质量、卫生监督、疾病防控、中医药等多领域全面融入。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沪昆疾控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沪苏同城院前急救同质化、省血液中心与市红十字会血站战略合作、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实践合作四大项目。市健康促进中心成为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函授站(教学点)”。二是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医疗核心圈。以嘉昆太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整合嘉昆太医疗资源,成功举办第二届“嘉昆太”医疗质量管理论坛、昆嘉太肛肠学术交流会、“安亭、花桥、白鹤、华新”四镇防范和打击无证行医联合行动启动。三是构建中医药“六联”模式。建设昆嘉太三地中医药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市中医医院不断加强与嘉定中医院、太仓市中医院的联系,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推动区域内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上海名中医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四是着力优化全市基层健康服务体系。花桥、周庄和巴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学习上海南翔、浦东新区上钢、嘉定区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人才引进、绩效考核、全科医生的培养方式、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中医康复专科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交流。
二、取得成效
(一)集聚了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在管理、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溢出效应,13家公立医院与上海30余家知名三甲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给能力。
(二)强化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加强与名院、名医、名家的引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将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方式,转化为社区卫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协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通过“顶天立地”系列政策举措,增强辖区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能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