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的基本原则,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四强化、四改变”为抓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激发基层医疗机构活力,让群众享受健康公平的医疗服务。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91.25%、群众满意度96%,较2019年分别提高0.5、0.27个百分点。
一、强化政府投入,改变基层服务环境面貌。实施基层卫生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将基层体系建设纳入每年城建重点工程及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两年来,区政府投入5.74亿元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发热门诊建设、新增设备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等,全区基层新增建筑面积11.15万平方米,新增CT11台,新增核磁2台,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35个,为全区381个村卫生室配备“健康触控一体机”,切实改善基层诊疗条件。确保每个建制镇办好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村根据镇村建设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优化资源、便于管理”的原则,合理设置并建好规范化卫生室。
二、强化政策支撑,改变基层执业服务平台。逐步对有能力的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的高职称医疗技术人员放宽基层技术准入,按照“医疗机构—人员职称—技术等级”逐条备案。2019年以来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级及以上手术量同比增幅达4.7%。推进按病种收付费工作,相关医疗费用不受医疗保险“三个目录”限制,不受医保总额控费限制,对其中20种常见病实行与大医院同病同价。2020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病种付费基金支出占住院统筹基金总支出的60%;基层医疗收入同比增加289.6万元,院均10.34万元。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将基层高级岗位比例从15%提高到20%;落实订单培养计划,不断充实基层卫生队伍,近三年共招聘740人,其中农村订单和村卫生室定向招录210人。
三、强化绩效激励,改变基层队伍精神状态。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围绕“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目标,将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固定上线调整为医疗收入(不包含药品收入)的固定占比,增量部分重点向临床一线、特色科室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师岗位倾斜,医疗收入(不包含药品收入)越高则可用于分配绩效工资总量越高,充分调动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扎根基层、服务患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提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建立基层骨干人才队伍,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并实行协议工资制。全区评选出省级骨干人才106人、区级骨干人才326人,骨干人才年均收入达到16.2万元、同比增加37.9%。
四、强化能力建设,改变群众就医流向。一是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优化服务方式,规范业务管理,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按照“一院一特色”做实基层特色科室建设,打造基层服务品牌,全区已建成省级特色科室7个、市级特色科室20个。注重加强中医药工作,全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做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设置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均通过市基层二级医院评审,其中,大许、郑集2个中心卫生院率先通过省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验收。二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铜山区开展深度合作试点,创新组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事业集团”,形成“1+1+4”(市第一人民医院、铜山区人民医院、大彭镇卫生院和驿城、文沃、焦山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团组织框架,原有人员编制人事、原资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维持不变。医疗集团设立“一办八中心”,实行人力资源、财务、质量控制、公共卫生指导、卫生信息、消毒供应、药品耗材和医疗器械配置、后勤服务等资源要素共享和统一管理。采取“四级联动”、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进医疗集团的区域性、中心化发展。三是着力打造县域“1+2+X”(1—医疗集团、2—医共体、X—其他专科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共体建设模式。以铜山区人民医院及铜山区中医院为龙头,组建两个医共体,构成医共体紧密层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事业集团实行紧密协作、资源共享(质量控制、消毒供应、远程诊疗服务共享);其他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成医共体协作层,以业务协作的方式参与。去年,集团总院共派出200余位专家至基层坐诊共建,各分院门诊量、住院病人量同期均增长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