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创!江苏省肿瘤医院完成“无管”麻醉下腔镜肺癌切除手术
2024-09-19 12:5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胥林花 孙骏  
1
听新闻

长期以来,在肺癌根治手术的麻醉中,气管插管全麻+呼吸机控制呼吸成为“标配”。近日,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手术团队和麻醉团队配合,不上气管插管,不用呼吸机,在患者自主呼吸下,完成了胸腔镜下肺癌手术切除,实现了麻醉和手术的双微创,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福音。

发现肺癌,人民教师希望重返讲台

张老师今年40岁,一年前在外院体检发现右下肺有1CM左右的肺磨玻璃样结节。今年8月底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就诊复查,医生阅片后发现结节密度较前增高,高度怀疑为早期肺癌,且因结节长在右下肺胸膜下,容易累及胸膜,建议尽快手术。

张老师一直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9月份就是开学季,她非常希望能够减少手术对发音功能的损伤,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鉴于气管插管有损伤声带和气管黏膜风险,术后一段时间可能会伴随着干咳和发音的损伤,张老师异常焦虑。得知张老师的担忧,尹荣副院长、邱宁雷主任医师、夏文佳主治医师手术团队和麻醉科顾连兵主任、谭婧副主任医师共同研究了病情,制定严密的麻醉及手术方案,对患者采用当下国际领先的麻醉技术——非气管插管(Tubeless)自主呼吸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

无管麻醉,要求麻醉和手术更精准

全麻下气管插管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气管插管要将导管自口腔经过声门插入气管,不可避免地对声门和气道黏膜造成损伤,患者术后会有不适和痛感,部分患者伴随1-6个月的刺激性干咳,对长期高频率用嗓的患者更是一道难过的坎。

“无管麻醉”方法保留了自主呼吸技术,摒弃了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手术过程中使用喉罩,避免了气管插管对声门和气道黏膜造成的损伤和刺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这个技术对麻醉师和手术团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尹荣副院长说,肺是人体的发动机,双侧肺的自主呼吸下,一呼一吸之间血管神经的位置会发生移动。由于“无管麻醉”不使用肌肉弛松剂,膈肌和纵膈的波动起伏,也会加剧器官位移的幅度。为了减少位移,手术医生在手术前要注入局部麻醉剂,减少患者的胸部呼吸波动;麻醉医生则通过精准控制麻醉药物的浓度和麻醉深度,让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处于相对稳定,避免因刺激造成明显的起伏波动,也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手术进展,按照手术需要及患者状态调整麻醉深浅及给药剂量。尽管采取以上措施,自主呼吸时胸部的起伏波动,也让医生微创切除肺部肿瘤像是在海上手术,在剥离血管神经或者清扫淋巴结时,患者胸部如果出现大的波动,可能会大出血或者损伤神经,这对医生技术、速度、稳定性都提出了挑战。

术前手术团队和麻醉团队充分讨论评估,制定手术麻醉方案和风险预案;术中两个团队密切配合,胸腔镜下切除了肺部肿瘤,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微小浸润性肺癌。整个手术过程流畅顺利,术中麻醉平稳,患者始终保持自主呼吸,循环状态维持良好。切口3CM,出血5毫升,术前没有插尿管。术后,患者回到普通病房,无明显疼痛、烦躁,发音无影响、未出现干咳等症状。

Tubeless技术虽好,并非人人适用

术后次日早晨,陈老师下地行走,术后第二天,就准备出院,陈老师及家属均对手术过程和效果非常满意。预计休息两周后,就能走上她喜欢的讲台。

无气管插管,不用呼吸机,在患者自主呼吸下完成微创手术的麻醉方法在医学上称为Tubeless技术,它在切口微创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微创,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将为更多的肺癌患者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优质的治疗体验。但这种麻醉方式虽好,却非人人适用。顾连兵主任医师介绍,这种麻醉方式主要适用于年龄12-65岁,没有麻醉禁忌症,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对患者体型要求较高,男性BMI≤25,女性BMI≤23。而心肺功能差有心血管疾病或颅内高压患者、气道分必物多、湿肺、手术复杂、手术时间过长、BMI超标的患者都不适合无管麻醉手术。

通讯员 胥林花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