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收到了一份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快递——经历“九死一生”的余先生寄来的感谢信和锦旗!原来,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一室、重症医学科(ICU)二室在春节前联合治疗,成功救治了急性大面积前壁心梗、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余先生。
南京市第一医院CCU主任田乃亮说:“看到余先生身体健康,阖家团圆,是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
突发胸痛 命悬一线
40岁的余先生,工作压力较大,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时爱好抽烟,每天能吸一包烟。这天,余先生像往常一样准备起床上班,刚刚坐起,便发生了一阵剧烈的胸痛,持续了很久没有缓解,并且伴有大汗和恶心。
余先生体验到了“濒死”的恐惧,他不敢大意,立即拨打了120,被紧急送往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医生发现他是心前区闷痛,经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
绿色通道 全力救治
CCU主任田乃亮会诊后指出,余先生突发胸痛、症状持续,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抬高明显,明确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有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猝死等风险,心梗病程小于12小时,应立即急诊开通血管,进行血运重建、降低死亡风险、改善预后。
时间就是生命!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张俊杰教授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启动绿色通道,通知导管室准备手术。仅15分钟后,余先生便被安全转运至导管室手术台上。
手术团队紧密配合,造影时罕见地发现余先生的左前降支开口、回旋支近段同时闭塞。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立即同时开通两支闭塞血管,植入两枚支架,恢复前向血流。
多学科合作 转危为安
考虑到余先生已并发心源性休克,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仅有25%(正常人在55-70%),提示其心肌收缩力极差,并发生急性泵功能衰竭,在陈绍良教授、张俊杰教授的指导下,CCU医护人员立即给予余先生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在医务处协调下,多次组织包括ICU二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对患者实施“特医”、“特护”治疗管理模式,每天讨论确定治疗目标和方案。
ECMO的护理、监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护人员时刻关注患者各项指标,24小时动态监测抗凝效果、血流量、膜肺功能等。余先生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由发病时的25%,恢复到了54%,心电图及各项心肌标志物指标等都提示明显好转。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余先生的ECMO流量逐渐下调,最终顺利撤除ECMO+IABP。CCU一室与ICU二室紧密合作,治疗期间还开展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控制了严重感染。
在家属充分理解及信任,积极的配合下,经过医护人员80多天的艰苦努力,余先生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生死难关,在春节期间康复出院,并在春节后从西安市给南京市第一医院寄来了感谢信和锦旗。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常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
二、什么是ECMO(体外膜氧合)?
ECMO (体外膜氧合)是常用的体外生命支持方式,其原理是将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由离心泵提供动力,通过膜式氧合器发挥肺的气体交换作用,使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血液,提高血氧饱和度后,再由体外血泵发挥类似心脏的作用,将血液注回体内,从而维持有效的循环,使心肺得到休息,促进恢复。ECMO是目前针对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也称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
通讯员 韩嫣 孙忠河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