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专家团队揭秘“人工心脏”背后的技术难关
2022-09-22 12:1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张琳钒 许欢 章琛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张琳钒 通讯员 许欢 章琛)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陈鑫教授团队完成第六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75岁高龄的赵奶奶顺利从重症医学科(ICU)转回普通病房。当问起手术后在ICU监护治疗了一周有什么感觉时,赵奶奶立刻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谢谢这里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已经适应了这颗人工心脏。”


赵奶奶原先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反复住院进行介入治疗。近年来心功能仍然急剧恶化,心脏严重扩大,稍有活动就会诱发胸痛、胸闷等症状,甚至晚上睡觉都不能平躺。内科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获益很小,人工心脏是治疗这类难治性进展性心衰的有效手段,但这样的心功能状态在植入“人工心脏”后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准确设定人工心脏的流量?

在重症医学科主任章淬的指导下,ICU团队的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患者赵奶奶床边,盯着监护仪上的各种参数,充分应用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等反复评估患者各个器官功能的变化情况。医生针对每一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准确评估撤除呼吸机、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精细容量管理、床旁康复锻炼等关键步骤的实施时机。

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后体内会引出一条电线与电源相连接,而且要随身携带体外电源和控制器,生活会面临一定不便,也让术后监护更加复杂。为此,ICU护士长张浩带领护理团队在术后早期就开始对赵奶奶进行专业的生活指导。从进食、服药、排便到变换体位、床旁活动,赵奶奶几乎所有的生活琐事都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赵奶奶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变化,并很好地掌握了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终于在一周后顺利转出ICU。

据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宋晓春介绍,植入赵奶奶体内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磁悬浮泵,帮助心脏将血液泵入全身的动脉血管。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左心室泵出的血流量在4-5L/min,而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泵血量往往低于这个水平,从而导致全身各个器官的缺血及功能障碍。目前的“人工心脏”的工作流量甚至可以达到10L/min,可以大大提高此类患者的左心室泵血量。但是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循环,手术后短时间内提高左心室泵血量又会导致回流入右心的血量明显增加,引起右心功能衰竭。宋主任解释,这就好比把锅里的饭盛到碗里,盛得不够就吃不饱,盛得太多却也吃不下。所以,在赵奶奶植入“人工心脏”后,我们要为她设置一个合适的工作流量,既能满足全身脏器的血流供应,又不会导致右心功能障碍。这个关键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肩头。

宋晓春介绍,这个设定流量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高空杂技。虽然看上去只是操作几下机器按键,但调整“人工心脏”工作参数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及时动态连续评估。由于此类患者心脏左心功能极差,在植入“人工心脏”后,原有的搏动性血流部分被人工心脏层流所替代,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往往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一旦术后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由于“人工心脏”的存在,无法通过常规的心脏按压的方式进行抢救。只有靠重症医学科医生通过电复律及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律。

章淬主任表示,从国内外的临床应用经验来看,左心室辅助装置能够有效改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预期寿命。她相信,未来“人工心脏”技术发展趋势是产品进一步缩小、功能进一步完善、费用进一步降低,必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