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杨璞)我们每天都会摄取很多食物,但你知道哪些食物属于高嘌呤食物吗?这些食物又与高尿酸和痛风有什么关系呢?4月20日是“全民关注痛风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嘌呤食物与高尿酸、痛风之间的那些事。
痛风成为“第四高” “亚临床痛风”更值得警惕
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在正常嘌呤饮食条件下,如果不在同一天检查,只要有两次血尿酸水平大于420umol/L则为高尿酸血症,如果尿酸在关节等部位沉积则可能诱发痛风。为了让大家都能记得“尿酸大于420umol/L就是高尿酸血症”这样一个诊断标准,医疗界倡议将每年4月20日定为“全民关注痛风日”。《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逐步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痛风总体患病率为1.1%。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介绍,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越来越年轻化,且男性多于女性。痛风如反复发作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造成关节永久性损害。另外,长期的高尿酸血症还可诱发、加重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导致痛风性肾病,甚至发展成尿毒症。绝大多数患者在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选择服用止痛药治疗,在关节炎缓解后就未再诊治;或者盲目迷信偏方、特效药、国外药,导致耽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张永文表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制定的《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提到了“亚临床痛风”这一新概念,值得大家重视。临床上发现,很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就诊前是无症状的,但是通过检查会发现,关节及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酸盐晶体沉积甚至骨侵蚀现象,这提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该指南指出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如影像学检查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可诊断为亚临床痛风,并启动相应的治疗。这提示我们对于长期持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应提高重视程度,使他们早期接受治疗,避免不良预后。
防治痛风 守好三道“关口”
张永文主任提醒,预防痛风要守好三道“关口”,即做好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措施:针对易发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预防对象是有痛风家族史的直系亲属,体力活动少、嗜酒、营养过剩和肥胖者,以及体检发现血尿酸偏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对于这部分易患人群,需要改善其生活、饮食习惯、持续监测尿酸水平。中医认为,多食海鲜及肉类等肥甘之味易碍脾,易生痰生湿,郁久化火,湿热蕴于体内,遇外因触发,湿热下流,发为痛风。正如俗语有云:“鱼生火,肉生痰,粗茶淡饭保平安。”防治痛风,饮食当忌肥甘厚味,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油炸及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痛风的患者做到早诊断,并及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化的治疗,以防止其病情加重及发生并发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尽量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三级预防: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积极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控制并发症,救治患者已经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尽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器官功能的应用。
动物性食物不都是高嘌呤食物 蔬菜不都是低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因而在自己的食谱中对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敬而远之,这实际是不对的。
动物性食物是指鱼、肉、蛋、奶等一大类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此类食物中的不少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汤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
痛风患者应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尽量限制动物内脏、海鲜、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极高,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也不建议喝肉汤,但可以将瘦肉经煮沸后弃汤限量食用。
有些患者认为蔬菜嘌呤含量低,不会诱发痛风,因而不需要特别限制,这也是不对的。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比如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嘌呤含量就比较高。
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除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外,也要尽量避免食用黄豆芽、芦笋、豌豆苗、紫菜、香菇等含嘌呤较高的蔬菜,缓解期减少进食次数和进食量即可。
徐梅昌主任认为,厨房调料也要注意选择。比如,蚝油是厨房里常见的调味料,其主要原料为牡蛎。在烹饪过程中放入适量蚝油,能够为菜品增添美味。殊不知,蚝油内的嘌呤含量也很高。很多人在平时吃面条或者凉拌面食,会喜欢添加豆豉酱,能够起到调味的作用。但豆豉酱的主要原料为黄豆,虽然黄豆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但嘌呤含量同样非常高,如果食用过量会增加体内的尿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