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个世界肾脏病日到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志红女士,接受在线医生平台“医脉通”专访时呼吁,从落实最佳用药入手,实现公平且恰当的肾病治疗。
国际肾脏病学会将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定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促进公平获得医疗照护与落实最佳用药”,说明肾脏病领域公平获得医疗照护与落实最佳用药已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突出问题。刘志红院士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诊疗现状存在“三高一低”现象: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从患病率看,估计全球CKD患病人数约有8.5亿,我国患者人数近1.1亿。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年有超过310万人死于肾功能衰竭,成为全球第七大死亡风险因素。虽然很大一部分CKD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风险因素、避免急性肾损伤、优化妇幼健康、合理药物治疗等方法来预防,但是日常临床实践中并不是所有肾病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药物管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低,是阻碍CKD患者获取适当治疗的最大障碍。从研究结果来看,CKD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诊断认识率极低,全球范围内80%至95%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这使得很多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不全(ESRD)。
二、医生对有明确证据新疗法的接受程度差异,造成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在临床的使用率低。
三、与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CK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决定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导致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排斥、对药物疗效不确定性、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服药的种类及次数太多、患者或照护者遗忘,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患者与医生沟通不足等。
四、医疗卫生政策及医疗保险等因素的影响。自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球拥有国家非传染性疾病计划和专门非传染性疾病单位的国家比例逐年增加,但CKD仅在大约一半的国家纳入到非传染性疾病战略。CKD的治疗成本高昂也是制约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式的重要障碍。随着CKD的进展,治疗成本呈指数级增长,这不仅是因为透析和移植的成本,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2021年,美国所有CKD患者医疗保险服务支出费用为861亿美元(占总支出的22.6%)。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及报销比例对CK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刘志红院士强调,在诸如CKD等慢性疾病的管理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占据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提升患者以及大众对肾脏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医疗专业人士、患者、社会及社区等各方需共同努力。医疗专业人士需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加强科普宣传及患者教育,利用自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平台发布相关科普知识,提升患者自我筛查的比例,特别是对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高龄(>65 岁)、肥胖、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肾损害的药物、有急性肾损伤病史等人群进行定期的体检和筛查,从而提高CKD的早期诊断率,可以大幅度延缓CKD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时间。其次,医疗专业人员也需要将CKD的危害和有效预防措施等信息传递给卫生政策的决策部门,为其制定更合理的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对患者和患者组织而言,提升自身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最为关键,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都需要患者和家庭共同努力,规律作息,避免疲劳,避免情绪紧张,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等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靠患者自身并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需要患者家庭成员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疾病认知、情绪控制、自我照顾、用药管理、身体锻炼、伙伴关系等等,患者及相关组织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药物、生活方式及心理建设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达到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冬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