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白衣战士,更是白衣天使
2020-04-13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疾病突然降临,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容忽视的压力。在医院中,病患家属也需要一剂安慰药,他们的感受也会反馈给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当疫情来临,医护人员是战士,更是“天使”,在医治疾病的同时,也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与患者、患者家属交流,“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将亲情观念融入治疗

“我们很多同事和战友们都去支援武汉前线,我们在后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在疫情期间无法正常接受诊疗的患者,为他们解除实际困难和燃眉之急,为抗击疫情贡献绵薄之力。”疫情期间,“卢医生肺爱之家”发起人、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卢凯华教授,依旧保留每周二一次门诊,并增加线上“云问诊”频次。

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卢凯华发现,当肺癌突然降临时,肺癌患者有很多害怕——对疾病本身的害怕,对不能避免的毒副反应的害怕,对于不可预期的未来的害怕,都是他们在患病过程中一直忍受着的痛苦。与此同时,他们的家人也面临着有关生死与未来的更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辅导和心灵精神的支撑以及来自于其他患者和家庭乃至社会大众的支持和关爱,能够尽量减少他们这方面的痛苦。”卢凯华说。

2014年,卢凯华成立“卢医生肺癌之家”,并于2018年将“卢医生肺癌之家”改名为“卢医生肺爱之家”。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一种内在含义——“爱”来“癌”去。一字之差,寄托着无数医患的心声。

“卢医生肺爱之家”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和院内治疗向院外康复服务延伸的“医患社群”新模式。这个覆盖上千名肺癌患者的大家庭一起接受专业治疗,互相交流学习。每个月,这个大家庭都会组织病友康复故事分享、肺爱课堂、外出游玩、优雅旗袍秀、患者生日会等主题活动,邀请患者和家属共同参加。

卢凯华表示,把中国人的亲情观念和喜欢热闹等生活方式融入疾病治疗当中。不仅重视患者的精准诊疗和全程化管理,同时面向患者家属,让大家精神互助、互相帮持;不仅治疗病人的身体,更重视心灵的痊愈,最终让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用镜头架起沟通桥梁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7楼一个普通办公室的一角,心血管内科医生姚帅熟练地拉起背景板,架起摄影灯,放好反光板。随着咔嚓咔嚓声,他用相机为29岁的易谢霜记录下特殊时刻的脸庞与表情。

易谢霜原本是通州区中医院的一名护士。最近因为父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来此住院,她再次来到这里。姚帅每次拍照前,都会和患者或患者家属深入交流。“现阶段你的压力大吗?”“发现父亲得了这个病后,你是什么反应?”“以前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两人的对话持续一个多小时。

2016年9月起,姚帅为400多位患者及其家属拍下1万多张肖像,并将这一系列摄影作品命名为《人在医院》,在网上引起关注。在姚帅看来,面对疾病,医生、患者、患者家属三方都需要沟通,也有很多方式。“摄影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摄影前的促膝长谈。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对方一个宣泄的机会,也能够增强双方信任、缓解压力。”姚帅表示,希望以这种方式,增近医患双方相互理解。

姚帅父亲去年被查出患有肝癌。作为儿子和医生,姚帅已经做好准备,与父亲做一次深入交谈。“我作为父亲的儿子,也是患者家属时,希望得到医生更多的关心与更坦诚的交流。换位思考,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痛苦,向我伸出手,我肯定会去拥抱他。我希望别人能够避免那份痛苦和无助。”姚帅说。

医患之间的“连心桥”

南京理工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周雨璇,像很多95后一样,她爱旅行、爱美食、爱拍照,是位个性十足、漂亮又爱笑的南京姑娘。而志愿服务一年多的经历,又让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温和与沉着。

“来抱抱,真乖!宝宝好像胖了一点呢。”记者跟着周雨璇最后一次走访她负责的两个病区。210A病区50床的万乐晨是周雨璇来医院认识的第一个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万宝宝在ICU里待过两个月,做过两次心脏手术,不到三岁的他至今已住院一年半。“前前后后共花费60多万元,对于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普通家庭来说,很难承担。”周雨璇说,在医院,像万宝宝这样的情况她遇见了许多。

为帮助家庭困难的先心病患儿,一年多里周雨璇共走访病房近600次,并为近250个患儿做了初步评估以帮助他们对接资助先心病患儿的专项基金。而眼前的万宝宝,在专项资金的帮扶下顺利完成手术,等待康复出院的他对来病房探望的周雨璇露出灿烂的笑容。

第一次接触贫困、疾病和焦虑,第一次面对患儿的死亡,第一次收到家长的锦旗,第一次送走康复的“朋友”……志愿服务这一年多里,周雨璇经历许多想都没想过的“第一次”。理解家长的迷茫,疏导患儿的焦躁,陪伴家庭渡过难关……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许多和周雨璇一样的医务社工通过开展主题游戏、手工制作、绘本阅读等方式为患儿与家长提供帮助。“当可爱的脸庞露出笑容,当紧张的表情得以喘息,一点一滴都让我真切地感觉到医务社工的价值,这就是我的职业成就感。”周雨璇说。在她看来,医务社工就是医患之间的“连心桥”——提高就医质量,减轻患儿压力,拉近医患双方“心的距离”。

本报记者 叶 真 王 甜

标签:患者家属;患儿;医生
责编:浦琼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