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由于健康码具有多种优点,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月24日,健康码已在全国近200个地市上线。目前,各个省份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也正在启动。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数字化时代的名言。疫情之下,“让群众少跑腿”不仅解决效率问题,更有防疫意义——少跑腿、少出门、少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正是疫情防控之荦荦大端。此次疫情防控给足数字化发挥空间,借助数据、算法、产品优势,在筛查分类、协同救治、疫情统计、资源分配、隔离管理以及复工复产等方面,数字化皆有上佳表现。譬如,不同地区的健康码互通之后,流动人员就不用重复填写健康表,行动就更方便了。
疫情防控要求,让公众多了一分填报个人信息的自觉,也给许多商家制造了大面积收割用户个人信息的机会。别说进小区,连进药店、超市、银行等营业场所,都被要求登记个人信息。当中,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这“三件套”是标配,有的甚至还要填写居住地址、行程记录、个人健康等敏感信息。相信不少人在交出这些信息之后,心里都不免忐忑:万一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被非法利用,岂不遭殃?应该说,这并非杞人之忧,收集信息的主体越多、场景越广、管理链条越长,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就越大,用户的维权难度也越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被谁“出卖”了。线上教育开展以来,面向中小学生的电信诈骗犯罪活跃起来,昭示强化个人信息管理之重要性和紧迫性。
保护个人信息尤为不易。疫情防控之下,个人信息大量被收集,疫情过后,保护压力更大。健康码等数据互联互通,大大拉长公民个人信息管理链条,受到黑客攻击、管理环节泄露等机会也大大增加。所以,在积极推进数据互联互通过程中,要穿好“防护服”,外防“病毒”入侵,内防“内鬼”泄密。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方面要强调。
第一,要不断收窄个人信息收集的口子。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地方应急响应级别不断降低,商家随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现象也应该有所收敛,非得到政府机关授权,不应该继续大范围收集。第二,要有被遗忘权概念。疫情之下,许多场景都在收集个人信息,等疫情过去之后,这些个人信息如何“被遗忘”,应该有一个权威说法,以供各个主体遵照执行。第三,设立救济渠道,方便公民在发现个人信息遭泄露之后,进行举报、维权。网信、公安部门要敢于“亮剑”,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说“不”。
工程最怕烂尾,数字防疫也一样,要善待收集到的数据。无论互联互通的共享,还是用完之后的处置,都要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千万别“烂尾”,又给公众添堵、社会添乱。(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