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敢啃“硬骨头”
2020-03-13 12:27:00  来源:南京晨报  
1
听新闻

为重症患者开展早期康复。(宋瑾供图)

武汉3月春暖,樱花如约绽放。

截至3月6日,江苏省援武汉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4442人,治愈出院1866人,其中重症患者1125人,治愈或转轻768例;武汉地区重症治愈率从最初的14%提高到64%;3月10日,武汉16个方舱医院全部休舱、13467张病床全部空床……一连串的数据表明,“武汉保卫战”的决战决胜时刻即将到来。

“屡建战功”背后是敢打“硬仗”团队

3月3日晚8点30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房内,一场生命保卫战正在一墙之隔的两个病房内同步打响。一个是70岁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两肺弥漫性病变,生命告急;一个是71岁的女性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尿量明显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

远程会诊室里的大屏幕前,江苏省援武汉医疗卫生队副队长顾寿永和江苏省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刘云一边下达医疗指令,一边给队员们加油打气。医疗队队员陈旭锋带领“ECMO尖兵组”集体攻坚,历时38分钟为70岁的男性患者成功穿刺,打通“生命通道”;与此同时,一墙之隔的病床边,医疗队队员许雪强带领两名护理骨干20分钟即为患者建立起血液净化用临时血管通路,紧急为患者开展血液透析。

被同事们亲切称为“急诊女超人”的乔莉刚来武汉的第6天,在没有超声的引导下,仅耗时1分钟,就紧急为一名重症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及时打开了“生命通道”,这也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在武汉完成首例无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置管;3月6日,她又和团队成员共同为一名83岁的高龄患者成功完成了气管切开。3月8日晚,她严密地盯着会诊室的电视屏幕,为第二位即将开展ECMO治疗的患者进行会诊。

20多天来,这支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人、气管切开4人、气管镜检查1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2人、无创通气6人、高流量25人、俯卧位正压通气8人、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2人。

发挥“王牌学科”优势:把康复带回家

刘云表示,从抵达武汉开始,医疗队高度重视患者的康复工作,“我们在接管重症病区之初就提出了‘让患者把康复带回家’这一目标”。

医疗队总护士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宋瑾主任护师告诉记者,团队除了呼吸、重症、感染等专科医护人员外,还配备了一支由康复专科护士及其他相关学科组成的康复团队。

为了对治愈康复以及重症在床的患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康复训练,宋瑾与本次一起出征的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纪婕护士长迅速成立由7名护士长参与的专职康复护理小组,确保每日上下午均有专职人员针对患者开展康复干预,康复训练前对患者开展专业、全面、缜密的评估。

积极康复效果显著,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管的重症监护病区,一名已经罹患胰腺癌7年的78岁新冠肺炎女性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顺利出院。

贡献“江苏方案”:心血浇灌“生命之舱”

3月8日,已在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奋战三周多的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万千离别感触涌上心头。从一无所有到570名患者“满员”收治、再到治愈患者436人……江苏医疗队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打出了“过硬战果”。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陈旭锋主任医师五味杂陈的心情背后是欣慰与平静。

这份欣慰来自于快速建舱的“江苏速度”:2月13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组建的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新“作战命令”——转至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与抵达武汉的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的300位医护人员“会师”,共同建设运行二号舱。“江苏队”迅速将武汉体育中心“改建”成符合国家收治标准的方舱医院,当晚就顺利收治患者,全过程不到24小时。

电热毯、棉被、棉衣、消毒机,全场覆盖WiFi信号、24小时提供热水……方舱更像是一个热闹的“社区”。此外,对于情绪焦虑、烦躁的患者,医疗队员还及时关注并开展心理疏导,给患者带来暖心的“心理慰藉”。

2号舱运行一个月以来,开创了分区化、网络化、社区化的“三化”管理架构和“每天组织一次有氧运动,隔天一次健康宣教、推荐一本好书、每天一小时观影以及康复出院时一次温馨送别”的“五个一”辅助治疗方案,这个被称作“江苏方案”的管理经验也得到了患者的大力点赞。

“硬核天团”“王炸战队”“急诊超人”……他们最爱的称呼还是“江苏医生”。

标签:
责编:浦琼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