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疫情控制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设“一办十组”, 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应急值守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和信息报送等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区分级管理、逐级响应、上下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强化部门间、区域间、专业间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明确和细化部门、区域及专业机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形成固定的日常运行模式和灵活的战时应对机制。
(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围绕“四早”目标,开展高发呼吸道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分析和预警以及新冠肺炎可疑病例监测、重点场所人员监测、高危人群监测、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监测等。建立“公卫+公安+工信”协同流调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功能,建立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追踪排查工作机制。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卫生人才招引培养、鼓励激励的政策文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实施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工程。加强基层防控网络建设,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专门公共卫生科室,县域医共体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等协调机构。
(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健全综合性医院与传染病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以及定点医院与非定点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开工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大楼。按照“强专科、大综合”要求,支持市传染病医院发展呼吸、消化、麻醉等专科,提高传染病患者并发症和其他疾病救治能力。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传染病医疗财政保障机制,设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满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工作需要。坚持重视医院投入与基层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并重,对公共卫生支出由财政全额保障。围绕“DIP”国家试点,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内探索“总额付费、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和应急物资收储制度,优化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
二、主要成效
(一)疾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淮安、洪泽和淮阴区疾控中心实现新建改造后,新建的市公共卫生中心和涟水县疾控中心已于去年投入使用,清江浦区、盱眙县、金湖县疾控中心异地新建或迁建项目均已立项。去年以来,全市累计为疾控机构新增核定编制数342个,较2019年增加62.6%,市、县(区)疾控机构核定编制数均已全部达标,高级职称比例也全部按标准提高到位。
(二)疫情防控处置队伍得到充实。建有市级120人、县区1217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组建经培训符合要求的15541人采样队伍,26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23.2万份,两天内能独立完成全市域全员核酸检测;组建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消杀公司合作的860人环境消杀队伍,组建309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多次市、县两级队伍培训和能力评估,累计培训7000余人次。
(三)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得到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储备医用防护物资708万余件,抗病毒药品71万余支(片)、消毒物资461万余份、核酸检测试剂54.2万余人份。全市17家定点医院收治床位达1516张,其中重症病床211张(负压病床91张)。拟定8个方舱医院,可扩充床位3600张。配置负压救护车18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