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只有“百姓健康”,才有“全面小康”

图为苏州市纪念5·12国际护士节现场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3.82岁,比2015年提高0.95岁;全市登记注册卫生机构3720个,比2015年增加590余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7.1万余张,比2015年增加1.2万余张;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8.47%……日前,苏州发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数据,晒出亮眼成绩。
这一大数据成为苏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证。当前,苏州卫生健康事业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健康苏州建设。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表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苏州要持续完善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31”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
上午10:25赶往现场,10:36到达现场后立即送往医院,11:12预计到院……从苏州九院流虹路分站开往苏大附儿院园区总院的急救车在实时地图上一点一点向终点靠近。这期间,医生会把创伤患儿信息上传至创伤平台,并集合“创伤基础支持团队+专科会诊团队”,通过视频指导救治并等待患儿到来。
这是在苏大附儿院创伤救治中心内,院前急救信息平台上实时显示的急救转运一幕。形成“急病更急”的协同救治体系,苏州推行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其中的“5”指建立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疾病协同救治中心。瞄准这些方面,苏州建立市、县(区)两级区域协同救治中心。同时,在社区建立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3大筛查机制,形成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上下联动、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急病区域健康联合体。
“我们从百姓需求出发进行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回答百姓‘我生了什么病’‘我是否严重’‘我该怎么办’等问题,让有限的资源形成有效的供给。”苏州市卫健委主任谭伟良表示。从2016年起,苏州便开展“531”行动计划。随后,健康市民、健康城市、健康卫士、健康场所、健康市民倍增等一系列“531”行动计划陆续出台,“急病更急”的协同救治、“慢病要准”的联合防治、“无病要防”的综合干预体系逐渐形成。通过资源调配,苏州实施全方位的健康供给侧改革,让市民获得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截至去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8家、基层版胸痛中心16家、省级胸痛中心1家、区域级胸痛中心2家、市级胸痛救治中心19家;国家级卒中救治中心22家、省级卒中中心1家、区域级卒中中心2家、市级卒中救治中心22家;省级创伤救治中心1家、区域级创伤救治中心2家、市级创伤救治中心17家;累计1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升级为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慢病市级区域防治指导中心12家,确立慢病区域防治指导中心建设单位43家。
系列举措补足健康资源短板
在苏州平江新城,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建设项目工地塔吊林立,“全副武装”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各种焊接、轰鸣声交织。该工程拟于202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医院将开放床位3000张,可容纳日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苏州市中医医院二期主体结构封顶、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公布设计图……苏州优质医疗资源版图正不断扩容。
苏州拥有千万级城市人口,如何使优质医疗资源数量更加充裕、质量更加提升、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与百姓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苏州一直思考的问题。
针对健康资源供给不足短板,苏州全面推进《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通过迁建1个中心,新建2个三级医院,提升各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3个水平,补足医疗卫生资源各项短板。除了新确立苏州市转化医学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外,还累计新建、改扩建5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家门口就可以挂‘专家号’,省了去大医院的时间,蛮便利!”日前,苏州市首个“社区肿瘤防治名医工作室”在姑苏区白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68岁的辖区居民陈花得知社区来了大专家,第一个赶去看病。苏州市立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医师谭洁为她做了检查后,进行了用药和健康指导。
补足健康供给短板,不可或缺的是人才。“我们建立名医工作室制度,鼓励卫生专家在第一执业地点之外的苏州医疗机构开设工作室,不仅把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还要把基层人才培养起来,目前已开设名医工作室80家。”苏州市卫健委副主任陈小康说。一组组数据展示出苏州在全方位打造卫生科技创新体系上做出的成效:实施“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计划,累计引进65个专家团队;实施“姑苏卫生人才计划”,全市共完成6批231名姑苏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卫生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已有两批124名青年骨干人才入选该培训项目……
信息化平台优化医疗服务供给
打开“健康苏州掌上行”客户端,预约挂号、签到取号、扫码取药等功能一应俱全。点击前不久上线的“抗疫服务专栏”,发热门诊查询、在线咨询、新冠智能问诊等模块清晰地展现出来,进入“发热门诊”,全市78家发热门诊名单按区域依次排布。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补足短板,背后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苏州加快百姓健康的信息化建设,从供需两端入手,致力于打通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提升医疗资源信息化水平。
优化医疗服务供给,需要“强平台”。苏州强化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完成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信息化平台(一期)建设,社区部署推广智能化社区健康综合管理平台,一体化医生工作站全面上线;完成健康市民“531”信息化项目二期整体建设,不断提升智慧急救和五大专科临床数据中心建设。截至去年底,已完成74辆数字化急救车的改造与39个急救站的整体部署应用,累计完成车载电子病历6万份,预检分诊203万人次,专科救治中心累计救治患者超12.8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区域救治水平。
信息化平台建设,还需实打实的便民惠民。急救车还没开到医院,患者的心电图已经传进病区;社区医生背起“背包神器”,可以走进居民家中就地检查;打开手机,苏州大医院门诊排队情况实时看……如今在苏州,随便走进一家医疗机构,都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带来的便捷与实惠。此外,苏州还发布“医疗资源一张图”,百姓可实时查看市区主要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信息、专家坐诊时间等。12320预约挂号实现了吴江区参保市民同步线上预约就诊,预约挂号周期延长至14天,并与省平台基层转诊对接工作。
当前,聚力信息化,苏州正抢抓“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机遇,推进市级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进程,让百姓就医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王俊杰 王 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