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过敏周丨为了更好呼吸,过敏性疾病正确防治很重要
2022-06-13 14:0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万文锦 吕倩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万文锦 吕倩)世界过敏周(World Allergy Week,WAW)是世界过敏组织(WAO)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公益健康活动,旨在提高大众对过敏性疾病(变态反应疾病)的认识。2022年世界过敏周定于6月5日-11日在全球举行,主题是“更好的呼吸:哮喘与过敏性疾病的关联(Breathe Better : The Asthma & Allergy Connection)”。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于6月11日上午,在医院门诊二楼平台举行“世界过敏周”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Clinical Allergy Center)是2019年1月在原过敏门诊(Allergy Clinic)的基础上成立的,今年5月,过敏诊疗中心新址改造完成,并于6月1日正式开诊。多年来,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在变态反应(过敏)专业的临床诊治、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业内及广大民众的认可,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江苏省人民医院变态反应(过敏)专业名列全国第5位、华东地区第1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名列全国第7位、华东地区第1位。此次义诊活动集结了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呼吸、皮肤、消化、风湿免疫、儿科、中医、针灸等多个过敏疾病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阵容强大。

据WAO统计,近30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至少增加了3倍,目前全球总患病率已达22%。预计在20年后,工业化国家50%的人口将患上过敏性疾病。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六大慢性疾病之一。

由于上下气道解剖关系的连续性和病理生理的相关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又称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临床研究显示:多达38%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而哮喘患者中具有鼻部症状者高达85%。我国过敏性疾病的总体患病率目前已超过20%,造成极大的疾病负担,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采取更加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世界过敏周”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等疾病的认识,共同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世界过敏周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知晓度,教育医生、患者和公众。

在过敏性疾病治疗方面,应遵循“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原则和策略,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达到过敏性疾病症状有效控制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避免过敏原:环境控制的目的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使患者过敏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到明显改善。针对尘螨过敏,建议采用控制湿度、减少尘螨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区域、防尘螨材料物理隔离以及热处理或冷冻杀灭尘螨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控。对猫毛、狗毛过敏者,不再饲养宠物或远离宠物后其过敏症状会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对于花粉过敏者,进行户外活动时应佩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还可使用鼻腔过滤器、花粉阻隔剂及惰性纤维素粉等,以减少致敏花粉及空气污染物吸入鼻腔或与结膜接触。

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等一线用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显示:鼻用和吸入糖皮质激素改善了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气道高反应性、哮喘症状评分、哮喘特异性生活质量和急救药物使用,提示局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联合气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过敏原免疫治疗:是过敏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在诊断为IgE介导疾病的过敏患者中使用逐步递增剂量的过敏原疫苗来诱导免疫耐受的一种规范化程序,已被定位为唯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病程的治疗方法,目前过敏原免疫治疗有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免疫治疗两种方法。研究证实,皮下和舌下脱敏都可以减轻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症状和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并可改善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等共患疾病的控制。

生物靶向治疗:抗IgE治疗的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为成人和6岁以上儿童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目前已有研究分析显示,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儿童及成人严重季节性鼻炎的鼻部症状,减少其他药物用量,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由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合并严重过敏性鼻炎患者,在过敏原回避和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临床可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

“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概念是由Crossman于1997年提出,上、下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证实。气道疾病联合诊治已成为控制过敏性气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措施。变态反应(过敏)领域各学科专业共同努力,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呼吸”。

标签:
责编:孙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