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起搏术式治疗,巧解患者心动过缓病症
2022-01-26 09:4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顾言午 杨稳 胡静雯 宫丹丹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记者 顾言午 通讯员 杨稳 胡静雯 宫丹丹)近日,患有严重心动过缓、却因眩晕症不能耐受平卧位手术的向爷爷,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单其俊教授团队的努力下,在患者只能45°仰卧的情况下,成功为其进行了左束支起搏术式治疗,重获新生。

患者在手术中

多次无果,“起搏”之路坎坷

今年70岁的向爷爷常年患有胸闷乏力的老毛病,记忆力也有所减退,甚至多次发生黑朦。家人曾带他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向爷爷有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动过缓,24小时平均心率不足40次/分,需要尽早进行起搏手术治疗。然而向爷爷患有严重的眩晕症,长期不能平卧,体位的改变会引起他严重的恶心呕吐。而起搏器植入手术正需要能耐受较长时间的平卧治疗,当地医生表示无法手术。

患者女儿多方打听后,带向爷爷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入住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继续治疗。病区医生在了解向爷爷的特殊情况后,积极与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联系,排除了耳石症,但由于向爷爷不能平卧,无法完善头颅核磁检查,治疗方面只能给以相应药物处理。但是向爷爷的眩晕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更糟糕的是,向爷爷还患有重度肾功能不全,需要尽早透析治疗。但考虑到严重的心动过缓存在较大风险,肾科医生要求起搏治疗后再行透析。

病情紧急,向爷爷入院第3天,医生首次尝试行起搏手术,然而,向爷爷在推入手术室路上就发作眩晕,反复呕吐。吸取经验后,第二次向爷爷被轮椅推入手术室,过程顺利,然而在准备上手术台时再发眩晕,手术无奈再次取消。

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救治

单其俊教授了解情况后,组织了科室相关医护人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向爷爷需要尽早行起搏治疗,并希望通过医护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完成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经讨论后决定:在病房对向爷爷进行头抬高45°仰卧位训练,仰卧维持时间逐渐延长至2小时;手术当日将向爷爷轮椅推入心导管室,尽量减少体位的改变;手术医生提前模拟患者头高位时切皮,血管穿刺,X线影像调整等高难度操作。

关于起搏模式的选择,单其俊教授指出,患者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室率不足40次/分,预计患者心室起搏比例接近100%。对于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右室起搏会增加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而患者处于高龄,合并疾病多,如再发生起搏心肌病,无异于雪上加霜。左束支起搏是一项起搏新技术,较右室起搏可以更好地维持心脏收缩同步性,减少起搏诱发心肌病的风险。单其俊教授下达指示,虽然仰卧位做手术是我们第一次进行,且患者仰卧位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但为了患者的长期预后,我们一定要在2小时之内完成左束支起搏。

争分夺秒,踏上“起搏”征程

经过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及仰卧位训练,向爷爷终于在入院后第9天达到了可以45°仰卧2小时的标准。手术当天,满怀信心地向爷爷仰卧在提前垫高头部的手术台上,面露笑容,给手术医生和护士们吃下了定心丸。

消毒、铺巾、切皮、穿刺血管、X线机头调整为足位45°,进导管、旋电极、起搏测试、电极到位!仅仅30min,单其俊教授团队就成功为患者植入左束支电极,心电图QRS波宽度仅120ms,较术前QRS波宽度足足缩短了36ms!大大减少了术后出现起搏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接着做囊袋,缝皮,最终全部手术完成仅用了1小时!手术结束,向爷爷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YES,表达兴奋之情。

术后,更令人意外的喜讯传来!在高动力的起搏支持下(起搏心率设置为70次/分),向爷爷眩晕症状明显缓解,这表明他的眩晕发作与长期心跳慢致脑组织慢性缺血有着密切联系,也解释了抗眩晕药效果不佳的原因。术后第二天,向爷爷顺利转入肾科行透析治疗。期待向爷爷最终能够摆脱眩晕,躺平睡觉!

患者术后

患者在仰卧位情况下进行起搏手术是心血管内科开展的第一例,国内外其他医疗中心亦未见报道。手术过程中,我们将X线采用足位45°以矫正由手术体位改变引起的影像学变化。这种特殊体位下行起搏治疗,为因心力衰竭等原因不能平卧又需要立即行起搏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处理疑难危重患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左束支起搏技术的单位之一,目前这一术式已被临床常规应用。心内科一病区单其俊教授团队已完成700余例此类先进起搏手术,同时将这一新技术向省内外数十家大型医院推广,获得了推广单位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标签:心血管;持续性房颤;治疗
责编:孙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