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顿饭都不敢吃饱?内镜下微创手术终于治好了20多年的老毛病
2021-11-15 17:4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李扬 麻云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李扬 麻云)很多人都有过“反胃”的症状,像是喝多了酒一样,一直想吐,十分难受,如果只是简单的反胃,大多是胃酸增多引起的,合理饮食,吃点胃药就可以解决。但如果你反反复复二十多年都没好,每顿饭都不敢吃饱的话,那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一年前我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做了个胃镜,想不到还治好了我二十多年反酸烧心的老毛病”,在消化内镜中心复诊的周大爷告诉记者,“术后一年了,再也没有复发。”

不敢吃饱饭,火烧火燎了二十多年

家住南京秦淮区的周大爷,今年快70岁了,二十多年前因为吃饭后老是反酸、恶心想吐,后来去医院被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这么多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地服用些胃药比如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等抑制胃酸,但是反酸的症状依然反反复复,始终没有好转,虽说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实在难受,尤其是年纪大了后想喝点粥、吃点酸的开开胃都不太行。一年前,周大爷反酸的症状明显变得比以前严重和频繁了,每顿饭都不敢吃饱,吃完饭后也不能弯腰,一弯腰,就感到胸痛加剧,胸骨后像是火烧火燎一样疼痛。因为吃不好饭,总是这样反酸烧心,短短一个月不到,周大爷整个人瘦了有十来斤。

不堪折磨的周大爷挂了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专家号寻求帮助,接诊的张其德主任在为周大爷完善检查后,为其制定了胃镜下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案,即“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手术十分顺利,由于该手术属于微创治疗,术后周大爷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阀门”失灵,黏膜损伤引起不适症状

“简单来说,反流性食管炎就是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引起了各种临床症状”,张其德主任介绍,在食管下段和胃的交界处有一段食管下段括约肌,被称之为胃和食管之间的“阀门”。正常情况下,食物经口腔进入食管,食管括约肌松弛,“阀门”打开,食物进入胃腔,而后食管括约肌锁紧,“阀门”关闭。但出现如食管动力障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失衡、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腹腔压力过高、括约肌结构破坏等情况时,“阀门”就会失灵,胃内的酸性物质和胃蛋白酶等反流入食管,攻击食管黏膜,引起黏膜损伤,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一般来说,反流性食管炎常会引起:

1.食管症状:如反酸、烧心、嗳气、打饱嗝、胸痛等,尤其是饱餐后症状可能加重。

2.食管以外的症状:咳嗽、哮喘、咽喉炎等,少数病人有口苦、异物感、咽喉部阻塞感(即癔球症)等。

3.当反流性食管炎持续存在,食管损伤无法愈合,可能会引起食管溃疡、出血;食管狭窄,甚至引起食管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

无痛胃镜即可确诊,微创抗反流效果好

张其德主任介绍,如果出现了食管及食管外的一些症状,并且对生活产生了困扰,应当及时来医院就诊,通过无痛胃镜即可确诊。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可见食管下段舌型、纵行红斑或糜烂,有时可伴有炎性增生、息肉或狭窄。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为四级:

A级:一个或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黏膜破损无融合;

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大于75%的食管周径。

轻症的反流性食管炎仅需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药物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如上述治疗不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则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微创治疗。

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胃底折叠术多种方式,其中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是近年来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贲门的新月形黏膜切除,利用术后瘢痕狭窄重建抗反流屏障,具有微创、其安全性高,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的特点,且疗效好,住院时间短。

张其德主任最后提醒,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较长,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做好预防,如控制体重,尽量不吃高脂肪以及浓茶、咖啡、巧克力等容易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过饱和暴饮暴食;餐后3小时内不卧躺;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