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倪玉丹 马敏星)金秋的姑苏,丹桂飘香。10月23日上午,“江苏省第十七次核医学学术会议”在苏州隆重开幕。据悉,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共同承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靶标,新策略,多融合”。会议围绕核医学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新靶标在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及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诊断和评价等内容进行探讨。
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王峰教授主持开幕式。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校长、南京市第一医院马俊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少雄院长、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曹宏院长分别致辞。
王峰教授表示,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精准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准化大型队列研究和多种组学研究也有利于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新型肿瘤分子标志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分子标志物和分子影像也已成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分子分型重要工具。
“核素靶向治疗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肿瘤未来治疗方向。江苏医学会及南京市第一医院将与苏州大学、省内外兄弟医院紧密合作,向精准医学继续迈进”,王峰教授说。
开幕式结束后,南京市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王书奎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汪静教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执行院长高明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核医学科王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涛教授等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讲座。
“我从事的领域主要是分子影像,分子影像是一个提出来不到20年的新的概念,代表着未来的研究方向”,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执行院长高明远介绍,传统影像基本上看的是生理结构,核医学比较特殊,能看到一些疾病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尽管核磁也可以做一些功能分析,但是要跟分子影像相比较。实际上在未来,不论是核医学还是核磁,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跟仪器技术本身有关,同时也跟用的探针非常相关。“探针领域是我国目前做的不错的领域,因为我们国家在化学和材料学领域有非常好的基础,这也恰恰为探针、为未来新一代的分子相关的探针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高明远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明远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暨活体成像”,非常具体的讲述了一个氧化铁材料。高明远介绍,这个材料曾经被FDA通过允许应用到人身上的一个药物,尽管它的应用还有一些波折,就是说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仍在临床试验阶段。“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新一代的材料,这个材料尽管还是氧化铁,但它所拥有的性能和应用潜力会跟以往完全不一样,应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
据悉,会议还设置PET/MRI/CT、其他核素诊疗临床应用专场、核医学体外分析的前沿和热点讨论专场、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专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专场、神经内分泌肿瘤MDT专场、儿童核医学专场、放药专场、核医学介入论坛等分会场。青年学者也展示了精湛的技术和青春的风采,专家与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此次会议侧重于临床前沿进展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汇聚了核医学、影像医学、介入医学、 肿瘤学、消化内镜、神经内科、胰腺外科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答疑,并进行多学科讨论。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增礼表示,苏大附二院又称为核工业总医院,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医院的核医学科在1988年就成立了。近年来,该院核医学科得到了集团公司、苏州市政府以及苏州大学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医教研一体的科室。
“十四五期间,我们医院将大力发展核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我们的核医学科首当其冲。医院今年正在开工的二期建设中,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核心学科,它的占地面积将达到4000平米左右”,刘增礼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会议对核医学前沿技术、发展蓝图及前沿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核医学影像及临床发展指引了方向。江苏核医学将在中华医学会的带领下,着手制定核素诊疗一体化的指南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