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 省人医两个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0-06-11 14: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李静 吴倪娜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李静 吴倪娜)6月10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政协礼堂举行。会议隆重表彰了为国家和江苏省科技事业与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根据《省政府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陈明龙教授团队“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新型消融策略及其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和骨科殷国勇教授团队“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项目均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放疗科孙新臣教授团队和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丁正年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均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获奖项目介绍:

一、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新型消融策略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由陈明龙教授领衔的“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新型消融策略及其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自2000年开始,已连续开展20年。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难题,既往对其电生理机制及心脏精细解剖了解不够,标测方法简单,消融成功率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周期和生活质量。陈明龙教授及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勇攀技术高峰,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创立了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激动起源-爆发”和“假性大折返”类房速“标测窗口重置”的新理论及新策略;首次揭示了心脏外科手术心房切口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揭示术后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将该类房速消融成功率提升至95%,并首创可彻底预防此类房速的“反7字”切口手术方法;同时提出“消融分支型室速新型方法”使得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研究小组还在世界上首次报导了“希浦系统加速性自主心律”及其有效治疗方法。陈明龙教授作为亚太区组长编写了2019全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相关研究成果被全球权威指南、国际经典教科书推荐、收录,并在国内外广为推广应用。

陈明龙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会职务;其团队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大会发言100余人次,国外手术演示11次;举办国际培训班3次,举办国内培训班21次,接受培训学员816人次;获得专利3项,累计发表论文135篇。

二、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

近年来我国脊柱骨折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呈持续增长趋势,脊柱骨折的同时往往伴有脊髓损伤,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复杂的疾病和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后果,殷国勇教授自2005年起,在医院历代骨科专家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团队进行独立研发,针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展开系统性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系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及符合国人标准的椎体扩张器,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壁垒。新的手术方法和器械有效解决了以往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术中出血多、术中射线危害大等诸多问题。不仅简化了临床手术步骤,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为医患双方带去了福音。该技术通过国家级、省级培训班已经面向全国数十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近千例。

不仅如此,殷国勇教授团队还通过基础研究揭示完善了疾病相关病理机制与给药缓释系统,完成了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十余项美国、欧洲专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同时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二十余项省部级课题资助,发表论著数十篇。

殷国勇教授现任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学组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其带领开展的“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项目属于脊柱外科领域标志性科技成就,也是我国在优势领域、关键技术中的重大突破。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