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杨璞)提起急性心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两个字:危险!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从2005年开始,急性心梗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急性心梗好像是突然发作的疾病。比如,身边的亲友,几天前还好好的,但是突然就因为急性心梗住院了。实际上,急性心梗发作之前会有很多“求救信号”,只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注意罢了。对此,家住南京城东的市民戴先生(化名)深有感触。

3月20日晚上,戴先生突然感觉胸痛,持续了一个小时都没有缓解,并且伴有胸闷、出汗等症状。被亲友送到附近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救治,经过心内科专家的会诊考虑戴先生患上了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它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早期阶段,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刻出现。由于情况危急,心内科专家立刻联系胸痛中心相关人员做好手术准备,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伯广干表示,“我们术中发现这位患者体内负责给心肌供血的最重要血管——前降支近段闭塞,我们抽吸出血栓之后,发现患者的前降支近段狭窄已经达到了90%。于是于狭窄处植入了支架,前降支的血流恢复正常,管腔也达到正常直径,患者胸痛很快缓解,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终于转危为安”。如今,戴先生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据了解,戴先生有糖尿病和抽烟史,发病前日的早晨刷牙时就明显感觉气短,此前已经出现过胸闷、胸痛等症状,但是由于能自行缓解,所以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心脏的求救信号已经发出了长达三年!
伯广干介绍,戴先生出现病变的前降支血管,是引起很多30-60岁的男性猝死的“罪犯血管”。这个血管是负责给心肌供血的最重要血管。一旦堵死,就像发动机断油,心脏立刻停止正常工作,全身和大脑失去供血,患者就会出现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较多,任何诱发血栓形成、血管内斑块脱落、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的因素均可致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情绪波动、天气变化、便秘者用力排便等。

伯广干提醒广大市民,胸闷、胸痛是心梗发作的常见征兆。但是,急性心肌梗死并非一定以胸痛、胸闷的症状出现,有糖尿病病史、中风病史、年纪较大对疼痛感没那么明显的三类人群,在心梗发作时不容易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在呼叫120时,要提高做心电图的意识和必要性,及时排查是否心梗发作引起身体不适。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为发病后2小时内,俗称“黄金120分钟”。如果在120分钟内打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可以挽救更多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若出现持续胸痛20分钟未能缓解,应尽快拨打120,并尽可能要求救护车送到最近的胸痛中心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