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定义“人类喜爱的食物”靠谱吗?
2024-03-20 14:2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一款“AI薯条”在某品牌店铺上架,吸引众多消费者纷纷购买品尝。何为“AI薯条”?AI如何“算”出人类喜欢的薯条口味?未来,AI在食品行业还有哪些应用前景?记者进行了探访。

帮忙开发食品口味,

AI真的能更懂人类?

近日,记者走访该品牌店铺,在零食售卖区域,找到了这款“AI薯条”。在薯条包装袋上,写着数行文字说明:在海量数据中经过3兆次模拟,平衡各种原料制成中式风味,是AI认为人类会喜欢的口味。而这款薯条口味有3种,分别为“中式风味”“东南亚风味”“西式风味”。

AI如何判断人类喜欢的口味?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科技部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吴小俊介绍,AI是否“聪明”取决于AI模型的科学性、数据的丰富程度,以及算法能力。记者在对比品尝后发现,3种薯条风味各异。不少消费者反映中式风味有烤肉和草药的味道,西式风味类似烟熏培根的味道,东南亚风味偏酸辣,有些许海鲜的味道,会让人联想到“冬阴功汤”。

“AI判断人类爱吃的口味,其实是在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找寻数据中显示的饮食共性特征。总体上看,目前AI通过数据分析人群饮食特征给出的口味判断是比较粗放的。”吴小俊认为,AI只能判断出一个地区大致的饮食习惯,比如无锡人相对更喜欢吃甜食,湖南人喜欢吃辣,但并不能精准算出个人的口味。

消费者评价褒贬不一,

个性化口味定制有待开发

消费者谷女士在品尝完“AI薯条”后表示“很难说好吃”。她说,AI难以判断出个人的口味喜好,“比如很多南京人喜欢鸭血粉丝汤,但不同店铺的鸭血粉丝汤也有不同的口味,不能简单得出唯一的口味答案。”

记者查阅3款“AI薯条”发现,3种口味薯条配料表并无明显差别。中式风味和西式风味配料表完全相同,都采用了“马铃薯、植物油、复合调味料”,而东南亚风味在复合调味料上稍有不同,在食品用香精中多采用了辣椒红。而在营养成分表上,中式风味的钠含量最高,达每100克含469毫克,而西式风味和东南亚风味的这一数据分别为446毫克和426毫克。

消费者对AI参与食品口味判断存在争议。有消费者觉得“还不错”,也有不少人认为无功无过“就是普通薯条”,也有人笑称“AI我劝你不要再研究了”“AI吃吧,我不吃”。

吴小俊认为,大数据分析可以让食品生产方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趋势、产品需求,帮助精准决策。未来,AI参与食品口味制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算法继续挖掘个性化需求,对消费者群体继续进行细分,做出更多个性化的食品。

食品安全、食品包装……

AI给食品行业带来更多应用空间

记者梳理发现,AI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其实并非首次。许多国内外领先的食品饮料企业已经在不同领域积极运用人工智能。

例如,王老吉、伊利等企业相继推出由AI主导设计的产品外包装,钟薛高2023年3月推出的冰棒、可口可乐推出的限定产品“未来3000年”等产品都号称从命名、口味选择,到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多个环节,均依托AI技术。据悉,雀巢也使用AI来协助它分析来自社交媒体、在线出版物和其他网络资源上有关食品趋势、成分、口味和健康益处的信息,然后尝试快速转化为产品创新。

衔远科技公司创始人周伯文认为,人类需要很多不同的模型分别去做不同的事情,比如食品创新、定制、营销、自动化生产、食品监控、安全检测等。AI的“零样本学习能力”提示食品饮料行业,积极且善于拥抱人工智能的意义重大。

“过去做一款测试包装要一周左右,而使用AI,设计师只需要2—3小时就能做出测试包装,甚至在测试阶段可以一口气拿出10款包装给消费者选择,根据结果再挑一款继续深化。”食验室创始人孙思达说,AI正帮助他们开发更多产品,不断通过人类细化提问、拆解任务,让AI做出更多回答。

“让国民吃上更加营养、更加健康的食物,安全是底线。”吴小俊介绍,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食品安全监控环节尤为重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食品生物技术融合,突破食品危害物高通量筛查、质量安全追溯与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食品生物制造水平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支撑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食品从农田走上人们餐桌,获得全链条的监控,让人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 本报记者 程晓琳 蒋明睿

标签:口味;薯条;人工智能
责编:胡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