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创新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09-26 09: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几年来,南京市浦口区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大提升”发展目标,积极呼应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新契机,坚持从郊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实际出发,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以提升区域、基层服务能力为抓手,按照“向上提升、向下扎根”的工作思路,创新推动“院府合作”“院院合作”“院校合作”,逐步形成“2+2+5”(2家政府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的区域医疗中心和5家医养融合型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布局,全力构建区域优质高效15分钟“健康服务圈”,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浦口版”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现刊发南京市浦口区创新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有效统一,以改革为牵引驱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强基层、打基础,强弱项、补短板,强队伍、提能力,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南京市浦口区加强对上对外优质医疗资源引入,积极借势借力,不断改革创新,深化“院府合作”“院院合作”“院校合作”,形成以“龙头品牌带动自有品牌建设,三级联动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的发展模式,按照“补短、强基、创高”的要求,打造整合型、智慧化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树建品牌,强化龙头“拉手”

(一)深化“院府合作”。一是突出融合“一体化”。2018年7月,区政府与省人民医院签订“院府合作”协议,探索构建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区别于传统的院院合作、专家简单坐诊的模式,将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作为省人民医院“一本部三院区”重要战略发展组成部分,推动浦口分院与省人民医院本部一体化、同质化发展,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全面共享。同时,保持区属公立医院基本职能不变,坚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合作发展的基础,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能力标准,实现区域居民就诊率90%的医改目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环境营造,多部门协同发力,2019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设备投入和专家奖励补助;区编办创新公立医院人员备案制管理办法;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医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高效推动项目开展。院府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惠民;创新机制、管办分离”原则和“大综合、优专科”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分院三级医院建设,努力将浦口分院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二是突出管理“同质化”。管理体系上实现保障融合。组建院府合作管理委员会,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任浦口分院院长,省人民医院本部选拔优秀管理人员派驻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任常务副院长和业务副院长,建立月底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发展问题,协商分院运营机制,制定出台《浦口分院融合发展管理办法(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形成责任共同体。日常管理上,实现分院院周会、科主任例会、护士长例会等与省人民医院本部远程联通,确保整体运行畅通。医疗技术上实现支撑融合,坚持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能力为核心,探索专科整建制、专业组融入式、技术帮扶式、人员交流式等临床专科融合模式,省人民医院派驻管理及业务骨干85名工作人员常驻分院,消化科、骨科、胸外科等7个病区、29个专科相继入驻浦口分院。自合作以来,浦口分院诊疗项目和医疗技术迅速扩展,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较合作前分别增长36.78%和28.05%,三四级手术较合作前增长235.18%;开展全国首例“5G+MR(虚拟混合现实)”远程手术,填补了地区空白。未来建设上实现战略融合,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及省市区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理清医院发展思路,完成浦口分院中长期(2019—2030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总投资31.59亿元、建设面积24.5万平方米的三期工程建设。三是突出发展“品牌化”。始终保持区属公立医院基本职能不变,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医疗救治保障职能,被确认为南京市第三顺位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按照建成“高品质、标杆型综合性医院、省人民医院国家级医学中心主要承载地”的目标,促进省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推动“大综合、优专科”发展,以血液淋巴瘤、肿瘤临床医学、乳腺疾病等“十大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前沿学科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浦口慢性淋巴瘤治疗中心”,配备4个病区、134张普通病床和20张层流病床,先后收治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28个省市病人。按照规划发展目标,浦口分院将建成同质化、一体化、高品质、标杆型综合性医院,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即建成省人民医院国家级医学中心的承载地;“立地”,即将省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充分满足江北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力促“院院合作”。一方面多渠道联建,优质资源高效集成。浦口区中医院积极与南京市中医院、中大医院、鼓楼医院等多家省市知名医院开展深入合作。与南京市中医院合作,挂牌市中医院浦口分院,4个名医团队入驻;与中大医院、鼓楼医院等省市医院开展专科化合作,建成中大医院胸痛、内分泌、重症、乳腺四大诊疗中心浦口分中心及中大医院施瑞华教授工作站和马明名医工作站、武心萍超声工作室浦口区中医院甲状腺乳腺中心等6个名医工作站。定期来院坐诊省市级专家72人,带动医院相关专科诊疗能力大幅提升,区中医院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完成老年病科和康复科的组建,扶持骨伤科、儿科、脑病科三大优势专科,启动“全国中医肛肠诊疗中心江北协作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多形式创新,中医亮点高效培育。创新中医诊疗模式,打造市级多专业一体化平台2个、院级多专业一体化平台4个。开展脑病一体化诊疗模式,开展院前急救、急诊、介入、脑内、脑外、重症、康复、下转、随访一体化的诊疗模式,融合急性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手术、溶栓、介入等现代医疗技术以及针灸推拿康复等措施,形成完整的诊疗规范。开展“针灸临床专病一体化”诊疗模式,在儿科、骨伤科配备专门的针灸推拿医师,将针灸推拿作为特色疗法融入科室中,对专病预防、治疗、康复发挥独特的优势;开设儿科中医经典病房,开展针、灸、推拿、塌渍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共91项,住院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达81.34%,中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并于2020年顺利通过三级中医院的转设,成为江北地区首家三级中医院。

(三)拓展“院校合作”。一是突出“引”。立足群众就医需求,针对群众需求多、赴区外频繁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招聘领军型人才、开设知名专科门诊、引进专业团队入驻等措施,由高层次人才团队发挥坐诊手术、带教帮扶作用,改善区域医疗就诊情况。依托丁义江、汪受传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浦口区中医院工作站的建设,继承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技术专长,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设立名医堂,邀请省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定期坐诊,并在治未病科专设中医特色技术门诊,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二是注重“培”。搭建培训平台,夯实业务基础,区中心医院承担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驻点教学任务,通过助理全科规培基地验收,设立内科、外科、妇产科等11个教研室,为来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宿迁卫校、盐城卫校等医学院校的专业实习生开展教学工作,2人获南京市“十三五”青年人才荣誉称号、1名中医师成功入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千百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三是抓实“保”。制定出台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创新设置基层社区医院高层次人才、适宜技术人才招引标准,增强高层次人才招聘的吸引力。创新编制管理,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备案制管理”,累计增加备案编制1645个,并推行同工同酬,提高岗位对人才吸引力。实施“科教兴院”策略,加强与相关院校对接,与省人民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合作,依托本部优质教研资源,开展科研系列培训。

二、强基固本,硬化网底“托手”

(一)实施“换血”工程。为全面提高基层诊疗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发展投入,本着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原则,累计投入8亿元,自2018年起全面启动浦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工程”,全面提高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已有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入新址,其他5家异地新建工程均在加速推进,今年底将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异地搬迁。同时,准确聚焦百姓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设定区级优质示范站点的建设标准(诊疗面积需达300平方米以上,且科室多、设备全、功能优)。历时3年完成20家高于省级示范化标准的区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建设,基层医疗硬件设施整体优化,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并设有家庭医生工作室、中医诊疗室等,创成省级中医阁馆7个、市级中医阁9个,群众在家门口看病体检更加方便快捷。

(二)打通“输血”渠道。2019年10月,印发《浦口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探索构建医疗资源整合、医疗机构紧密协作的医疗共同体模式,统筹规划浦口区医共体建设布局,通过二、三级医院与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纵向联合的医共体模式,逐步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内行政管理、人事编制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医保支付管理等“六统一”,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促进有序就医,把常见病、多发病留在社区。一是建立“人才互通”双向培养机制。核心医院下派管理骨干、业务专家、高年资主治医师到基层开展培训指导;基层社区利用定向委培、全科医生招聘等方式,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医务人员定期到核心医院进行轮转、进修学习,促进人才交流“沉下去、送上来”,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二是健全供应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医共体单位药品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试点统一检验和检查目录;建设区内医共体核心医院统一制作配送中药饮片的共享中药房,逐步实现医共体内药品供应保障等同质化管理;建成区域集约化心电诊断、影像诊断、远程会诊、消毒供应等中心,实现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服务供应的统一、同质化管理。三是畅通双向转诊机制。核心医院内成立医共体协调机构,主动对接下级医院进行转诊,月均转诊30人次;医共体成员单位与核心医院形成绿色上转通道,建立24小时沟通机制,及时迅速完成急救患者抢救工作。

(三)激发“造血”功能。一是人才管理上出新招。借鉴公立医院备案制管理成功经验,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备案制管理探索,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案制编制147个。同时,特别针对基层卫生服务站点,启动“百名村医”招聘计划,并采取“区管院用”管理模式。近年来,新招聘78名村医、97名医护人员补充到基层,破解基层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局。二是医院管理上出硬招。两家核心医院院长为医共体集团总院长,两家核心医院分管院长到基层医院任职,并派出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技术帮扶,补强基层医疗机构行政管理能力。日常管理上,核心医院下派专家在社区坐诊,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二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且诊疗价格按照社区医院标准收取。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联合病房,将处于康复期的病人下转到联合病房,并由医共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合管理,实现医疗同质化管理,降低患者的医疗总费用,群众到基层看病就诊的意愿显著增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由原来的5%左右提升至75%以上。三是能力提升上出实招。深化医共体建设,引导名中医、核心医院的高级人才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充实团队服务力量,开设专家门诊、名医工作室,2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省级创新试点。建立二级医院、区妇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协同服务模式,立项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教育中心“宫颈癌筛查智慧医疗新模式构建与应用”课题,宫颈癌疾病筛查早诊率超95%。推进基层的特色医疗品牌建设,带动基层建成省级特色科室2个,市级特色科室12个,区级特色科室10个,省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单位1个。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为省社区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逐步形成区域内基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三、多措并举,构建发展“推手”

(一)坚持规划引领。与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合作共建“健康江苏”浦口创新研究基地,举办“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浦口卫生与健康创新发展论坛,合作开展基层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分析等多项课题,制定出台《“健康浦口”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年规划(2018—2020年》《浦口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指引。完善区、市、省三级特色科室体系,推动社区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创建,桥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创建单位,江浦、永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社区医院。

(二)突出人才强卫。持续吸纳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设置基层社区医院高层次人才、适宜技术人才招引标准,增强基层社区医院高层次人才招聘的吸引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公开招聘806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3人,其中博士学位、领军型人才5人,高层次人才规模稳步提升。实施区域卫生人才“区管院用”、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备案制等举措,开展定向免费培养委培生招录工作,为基层卫生临床人才做好储备,逐渐改善乡村医生、社区医生队伍结构和质量。分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暨乡村医生轮训班、乡村医生至二、三级医院参加实用技能进修等工作,完成45名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及300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业务轮训。定期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技能考试、家庭医生服务技能、预防接种技能等竞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人员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

(三)创新智慧医疗。积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优化百姓就医感受和便捷性。探索区域一体化信息建设,完善区域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中医诊断等医疗协作应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任意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调阅全区范围内的就诊、检查检验等记录,实现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完成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保障医疗数据安全。推进“互联网+运用”,支持提升疫情和重大疾病监测预警能力,继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活动措施,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预防接种”、电子化母子健康手册以及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对象开放等服务。

(四)落实财政保障。区财政每年配备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医共体建设,制订区域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试行)和专项经费使用分配方案,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经费,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制度、政策延续和机制创新保障医共体建设的稳步推进。同时,按照任务变化情况,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修订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和医共体专项经费使用分配方案,按照医疗业务、公共卫生业务实际发生量来考核拨付,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绩效工资总量等挂钩,有效提高了医共体财政专项经费使用效率。

标签:
责编:浦琼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