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医生以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成为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聚焦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江苏省名中医,展现医生们医病、医心的感人故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踏实做人,勤奋做事。以人为本,以德行医。”这是陈正平多年的从医格言,朴素简单的话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近59年的他,耄耋之年仍坚持临床一线,始终以认真、耐心的态度对待接诊的每一位病人,融通中西、虚怀若谷,受到家乡人的敬仰。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1962年大学毕业后,陈正平师从苏州市名中医邱慕韩临证;1962年7月回江阴工作后,师从朱少鸿高足夏仁达临证、同时阶段性随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老师临证学习;1981年开始在江阴市中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与夏奕钧同科室,并继续从业受教10年。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漫漫医路上经数位名中医在授业解惑,为陈正平传承与创新中医打下基础。陈正平是“江阴朱氏夹阴伤寒”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了夏奕钧苦辛法、“夹阴伤寒”等学术思想,对“朱氏咽喉诊、脐腹诊”尤有研究。
中医传承创新任重道远,陈正平仍将每天作为新的起点,上下求索,年逾70仍笔耕不辍,在学习和推荐江阴前辈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等方面,不遗余力,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整理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申报非遗等形式,推广、传承、发扬“朱氏诊法”。
陈正平注重地方医学史志研究、地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用药经验的整理挖掘,传承先贤、师古不泥,提携后学、不遗余力,毫无门户之见,均视同己出。十年如一日广泛搜集阅读、不断累积临床经验并精深思考编写医案,陈正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汇集于书本中,主编出版了在学术上影响较大的著作,如《朱少鸿医案》、《朱莘农医案》和《惜余医案》等等,其中《朱少鸿医案》更是得到了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的高度赞誉。
勤于临证,不断求索
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说过:“江阴为中医之乡,实至名归。历代著名中医迭出,近代有三大名医:朱氏内科、周氏妇科、承氏针灸。”朱氏内科系江阴近代三大名中医之首。朱氏对治疗伤寒、湿温及调理肝胃门类诸病以及热病中兼挟阴经见症,或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的一类病证尤为擅长。“朱氏诊法”注重腹诊、脐诊、咽诊等诊断手法,在辨证、诊断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内伤杂病之辨治尤有心得。为验明病人体质,分析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之本质,推断病理转归,提供了可靠的辨证依据。
“如认证准确,方证相应,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陈正平在临床上活用“苦辛法”,深谙“朱氏诊法”及临证用药特色,在内科杂病特别是妇科病应用中颇有心得,深受病人好评。一患者在上海做完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仍发热、贫血、胸腔有少量积液,随即来到江阴市中医院找陈正平主任看诊。陈正平用中医辨证判断其病机为内伤发热,开以加味桂枝汤,方药简而效果宏,一周不到则病情稳定,恢复健康。
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中医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现代人精神、工作压力较大,饮食起居缺少节制,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在疾病的预防保健、慢性病的调理,病后术后的康复,亚健康者的调补等方面,陈正平提出了两点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一是中气和则五脏安,宜处处保养脾胃。二是肝肾足则五脏丰,是人体固存根本。“故调摄之法,切忌温燥伤阴,宜时时补阴以配阳。”
情钟桑梓,嘉惠后学
“做一名好医生,并不是以治疗疑难杂症为荣,而是要惠及百姓,将中医普及到乡村社区。”陈正平常常对学生们这么讲。面对名利金钱,他淡然处之,秉持“行医济世,治病救人”是医生天职的观念。陈正平每周门诊4天,出诊时一个上午都在高强度的工作,看几十个病人是常有的事,尽管如此,从来没有不耐烦,对待每位患者总是耐心细致,精心治疗。“道非术而不立、术非道而不行”,他的医德仁心,为学生们树立了优秀的典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中医人。
多年来,陈正平已培养江苏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硕士研究生等弟子百余名。2014年被评为“第二批江苏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坚持在临床一线带教,用临床案例辅佐教学,和学生们在讨论中教学相长。2017年成立江阴名老中医工作室,从全市选拔9名优秀中医作为工作室首批学员,按市《传承工作室方案》进行中医药传承工作,至今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临床科室的重要骨干。
陈正平在开处方
【名医名方】加味桂枝汤
加味桂枝汤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在体温、汗出、胃肠道功能方向上的双向调节。从临床应用及单味药理分析,加味桂枝汤具有解热抗变态反应,抗炎镇痛,镇静,健胃,改善贫血等作用,陈正平特此向读者推荐此方。
组成: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3g、大枣10g、炙黄芪15g、炒党参15g、炒当归10g、鸡血藤15g。
功效: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主治:内伤杂病、发热自汗、形寒脉弱、乏力纳呆等营卫失调之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柯琴《伤寒来苏集》指出:此方“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方中加味桂枝汤意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强益气补血之功,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临证治疗内伤发热、气血耗损较重之证候,收效满意。
加减:体虚甚者,炙黄芪、炒党参、炒当归、鸡血藤适当加量,以补气养血。汗多者,加龙骨、牡蛎敛汗涩津;寐差者,加磁石以镇静安神;发热明显者,加秦艽性平助解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