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之道 至精至微丨兴化市中医院朱杰:愿为良医兴轩岐 化作春雨润杏林
2021-09-15 13: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医生以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成为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聚焦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江苏省名中医,展现医生们医病、医心的感人故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朱杰有一方印,刻的是“我见杏林多妩媚”。印文从稼轩词化出,隐藏着一句“料中医见我应如是”。朱杰解释着印文的含义,眼角舒展的鱼尾纹充满着幸福的笑意。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无边无际的杏林春色——那是朱杰心中大爱大美的人生风景。

(“我见杏林多妩媚”印)

做中医“先生”是儿时的梦想

朱杰的父母都是乡村小学教师。兴化有尚医、重教的传统,医生与教师,都被恭恭敬敬地叫作“先生”。“先生”的孩子,将来还要做“先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朱杰经常提起小时候生病的往事——两岁时朱杰骤起高烧,突然惊厥,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民间医生又掐又揉、三抹两抹,终于哇哇哭出声来,母亲悬着的心这才落了下来。救命恩人“抹惊老头”在母亲的反复叙述中,深深地留在朱杰的记忆里。

五岁那年,朱杰深夜醒来,大叫肚疼,母亲立即抱去猛敲村诊所的门。先生就睡在诊所。一阵摸索,点灯、开门,母亲焦急地说:“快!快!快救孩子!”“不要紧的,是盘肠气,马上会好的!”先生拔了火罐,朱杰的肚子立即轻松了许多,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高中一年级,朱杰以全校预赛第一的好成绩,备战省数学竞赛,夜间高热寒战,接着遍出一身红疹。校医一看便知是“烂喉痧”,沉吟片刻,开出了一张透疹解毒的方子。喝了几副中药,很快就痊愈了。他深情记述切身的感受:“青花瓷瓶泛着幽光,赭色的药屉中,茎叶草根,阅尽人世沧桑。红色的火苗,舔着土黄色的瓦罐,周遭弥漫着郁郁的药香。褐色的液体在肠间淙淙流淌,静静地荡涤着热毒,柔柔地抚平失调的五脏。”

朱杰爱上了神奇的中医,暗下决心也要学医、做一个好“先生”。16岁那年,他跨进了南京中医学院的校门,是那年全校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朱杰对中医儿科学发生了尤为浓厚的兴趣。他曾亲聆江育仁先生授课,又随江老的弟子汪受传教授毕业实习,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再次向汪老拜师。受到江老“求是居”、汪老“审思斋”的启发,朱杰以“行之堂”为书斋名。求是求实,守正创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杰愿见贤思齐,自觉传承“江氏儿科学派”治学精神。

中医儿科大有作为

要问朱杰为什么要当儿科医生?朱杰会告诉你:一是因为儿科医生心地干净,二是因为儿科医生苦中有乐。

儿科医生干净,干净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品质。儿科医生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和孩子们在一起,不觉得苦和累,永远会感到年轻。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自己诊治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小儿用药平淡,却能取效速效。即使是重危病证,也往往容易康复。那种“随拨随应、一药而愈”的成就感,是最惬意的事情。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治未病”和用药安全意识的普遍提高,中医儿科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老“先生”,朱杰救治过许多病情危重的儿童。他坚信,面对神圣的职责,唯有兢兢业业;面对渴求的目光,唯有义无反顾;面对生命的呼唤,唯有一往无前。

儿科遇到的似乎全是急症,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病耽误不得,必须马上得到有效的治疗。儿科也被称作哑科。主要是因为孩子不能完全正确诉说病情,所以儿科医生尤其需要奉献精神。《兴化日报》刊登过朱杰的《一个儿科医生的春节日志》,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早晨一上班,已经有病人聚在诊室门口。病人渐多,病历本排成长龙。喝不上水,说不停,忙不停……”这几乎已经成为朱杰工作的常态。他还建起了数个QQ群,进群的人数达两千余人。他每天都要利用休息时间在线上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朱杰与经方大家黄煌老师合影)

向着“上工”的方向不懈努力

朱杰以悬壶济世为人生理想,以读书临证为生活方式,他提出了“哮喘治气”“肾炎从毒论治”等创新思路,对儿童抽动症采用“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形神同治、心身并调;针药同用,杂合以治”的治则,提高了疗效。他主攻儿科,旁及内妇亚健康调理,擅治咳喘、胃痛、厌食、腹泻、尿频、紫癜、抽动、出疹及睡眠、发育、心理、过敏相关疾病,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攻克疑难病症。

他经常参加咨询义诊、送医下乡、乡医培训、社区讲堂、广播宣教等公益活动。朱主任的科普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朱主任讲课通俗易懂,贴近百姓。

他热爱学生,热爱中医教育。始终坚信:学生是自己灵魂的后裔。在完善自己的中医人生的同时,还要让中医的血液在学生们心中流淌。

他深爱着中医药事业,作为省人大代表,每年都要建言献策,为弘扬中医鼓与呼。他义务评定儿童智力残疾,走遍全市每个乡镇。他主编《兴化中医》230多期,发表论文百余篇,独著及参编著作多部,其中《兴化医学流派》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他被誉为“水乡儿童健康的守护者”“最美泰州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评选出的百名“江苏省名中医”中,朱杰是最年轻的一位。

【名医名方】和脾散结方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多端,朱杰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邪滞于中,蕴结腹部,和降失司,经脉拘急,“不通则痛”,若迁延日久则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以温养,“不荣则痛”。朱杰向读者推荐“和脾散结方”,可调和脾胃,消肿散结,经络通则腑气畅而诸症自愈。

组成: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5g,生山药30g,炒白术10g,鸡内金5g,玄参6g,浙贝母10g,生牡蛎20g(先煎)。

功能:调和脾胃,消肿散结。

主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弱证)。

症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以脐周为明显,痛剧或伴恶心呕吐。B超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面色少华,形体羸瘦,食欲不振,夜寐汗多,舌淡苔白。

用法:以上剂量用于7岁以上患儿,7岁以下酌减。每日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或少量频服,连服半月—1月。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是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汤滋化源,调气血,和营卫,调阴阳。有“天下第一方”“群方之冠”之美誉。桂枝配甘草,辛与甘合,化气和中;白芍配甘草,酸与甘合,缓急止痛。山药、炒白术、鸡内金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篇第一方资生汤中的三味“不可挪移之品”,白术健脾之阳,山药滋胃之阴,鸡内金化有形之郁积,有阴生阳长,阳生阴应,阴阳兼补,气血并生之妙。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出自程国彭《医学心悟》消瘰丸,功擅滋阴清热、解郁化痰、潜阳软坚。综上,本方实为桂枝汤、资生汤、消瘰丸之合方,乃健运脾胃、润养胃阴、寓通于补、标本兼治之剂。以清灵之方药拨清灵之脏气,冀脾运得健而胃阴来复,气机畅通而痛止肿消。

加减:若有呕吐,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泄泻去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便秘加瓜蒌仁、生白术润肠助运;痛剧加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肿甚加莪术、蒲公英活血消肿;手足逆冷加柴胡、枳实透邪解郁;面苍唇淡,加大枣、当归益气养血。

标签:
责编:邱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