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的重要中药角色,你分得清吗?
2021-10-20 09:3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为“重阳”。茱萸自古有“辟邪翁”的美名,与“延寿客”之菊花,成为重阳节的重要角色。现代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之分,这两者的差别大么?其实,这两者的差别,还挺大!

来源不同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其干燥成熟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其干燥近成熟果实,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果实尚未开裂时,人们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所以这两者不但来源不一样,长的也很不一样。

药性不同

由于来源不同,两者的药性也不同,山茱萸性酸、涩、微温,气微;吴茱萸辛、苦、热,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通俗来说就是它们两个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如果山茱萸泡水口感还算“温润”,那吴茱萸的口感可能就不止“酸爽”了,而且吴茱萸有小毒,一般临床使用中不宜多服、久服。

功能主治不同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主要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别录》谓之“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长年”,为补肝助胆良品。现代药理学表明山茱萸可调节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对血糖、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有影响。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食疗本草》认为其“主痢,止泻,厚肠胃,肥健人。”现代药理学表明其对消化系统(抗胃溃疡、保肝利胆并影响胃肠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并具有降压、收缩支气管等作用。

用法用量不同

山茱萸多内服,平常用量多为6~12g,但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禁服;吴茱萸可内服,但用量不宜过大,易引起不良反应,一般为2~5g,也可适量外用,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临床验方

《扶寿精方》载有“草还丹”,以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可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

《食疗本草》以吴茱萸煎酒,含漱之,治牙齿疼痛;《濒湖集简方》以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以治口疮口疳,亦治咽喉作痛。现代亦有临床报道以吴茱萸治疗高血压病,每晚临睡前将1包(18g)吴茱萸粉调以白醋,成浓稠酱状,分敷两侧足心穴(涌泉穴稍后方),外覆盖塑料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山茱萸与吴茱萸均为临床中医常用药,由于名称相近,在临床使用中易混淆,从上所述,其实二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大家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擦亮双眼哦!

标签:
责编:龚淑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