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充沛?做好这些
2021-10-11 16:5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人为何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会病重,而有的人却没事,或只是轻微症状?其实答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才能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通俗点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月经不调等;若任凭“虚”发展到高级阶段,那么各种疾病就来了,而且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它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

你可以留意一下,在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有的人受点风寒就鼻涕直流,吃药打点滴就要好了转眼又变严重了,大半个冬天都在咳嗽,持续到春天才有所好转,这类人便是“正气不足”。还有的人即便不穿太厚的衣服,整个冬天也不会感冒,就算感冒了,两三天也就好了,这类人便是“正气充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免疫力强。明末清初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到:“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意思就是当正气充足时,人就不易受邪气干扰,就不易生病。

中医认为“正气”在人体内具有很多功能,既可以护卫肌表、抵御外邪,也可以与入侵的邪气抗争、驱邪外出,恢复人体调节能力以及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故而可以将“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力相对应。

扶正祛邪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扶正,即扶助正气,是指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施行针灸、推拿等疗法,或配合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医在扶正气以提高自身防病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外用如芳香疗法、穴位按摩保健、针刺艾灸、八段锦等导引操;内用如药膳、代茶饮、中药汤剂、膏滋等。

香囊属于中医传统的芳香疗法、衣冠疗法,芳香药物能通经走络、开窍醒神,通过口鼻吸入,可疏通脏腑经络、调节气机,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名医华佗就曾用麝香、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内病外治”理论。

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若有瘀堵,病从中生。针灸可使气血经络运行通畅,扶正祛邪。《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艾灸作为“天下扶阳第一方”,其激发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效果不必赘言。

中医讲究食养,合理膳食是扶助正气的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食疗养生是常用的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方法,中医治疗疾病时,无论何时用药处方,均会顾护胃气。

另外中医认为,扶助人体正气还要防止七情内伤,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伤肺,惊恐伤肾。情绪的异常变化都会伤及内脏,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亚健康乃至疾病。而七情调和则能促进脏腑活动旺盛,扶助正气,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保持适度的运动也可扶助人体“正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可达到强身健体,扶助正气的目的。

不论通过上述哪种方式来“扶正气”,都是中医“治病”预防原则的体现,是中医简便效廉的防病手段。通过中医特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把中医内、外治法等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可以形成防病治病的“组合拳”,发挥中医药优势护佑百姓健康。

标签:
责编:龚淑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