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市集,“脆皮青年”拱出来的“顶流”
把脉、刮痧、拔罐,养生市集今年以来在南京走红
2024-10-28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苏中医行世界”文化市集打卡点。

“苏中医行世界”文化市集。

年轻人在市集上体验刮痧。

□ 本报记者 董 翔

10月20日下午3点,玄武湖畔,南京大学生王屿走出地铁4号线岗子村站,轻车熟路直奔金陵style街区大草坪,一场名为“苏中医行世界”的文化市集正在举办。

“望闻问切馆”“本潮中药局”等区域各自排起长队。“来都来了,排个去!”王屿狠狠心,选了排队最凶的把脉项目,开始此次市集之旅。

这可能是南京数月以来最流行的一类市集。公园湖畔、闹市商场,三甲医院、妇幼保健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最显眼的“招牌”,红参、川贝、黄连、檀香等一众中药材摆满摊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金句,引来一众人打卡拍照。

这里的反差感让人忍俊不禁。“摊主”有时是已经谢顶或生出白发的权威医师,对面则是稚气未脱、打扮时尚的青春男女,20厘米宽的桌子,隔开了两轮的年龄差距。把脉、正骨、拔罐、刮痧,他们早早开始体验“父辈的快乐”。

“老年人没几个,全是脆皮年轻人,一个个脖子刮得红彤彤。”有人狐疑地经过,“这可是上学时最不喜欢校服里面穿秋裤的那一批人啊。”红红火火的中医市集背后,藏着一代青年人的朴素心声。

意想不到的火爆

操盘商业策划8年了,金茂览秀城市场部负责人梁鹏仍对眼前的景象始料未及。

20个摊位的“拯救脆皮青年”街头养生市集,下午3点在临街广场开摆,中医医师们自此没再离开过座位,络绎不绝的人流一直排到晚上8点收摊,梁鹏和同事不得不提前轮流劝导,“我们要收摊了,大家别排啦,明天还有。”

他形容市集的爆火是“无心插柳”。早在策划端午活动时,梁鹏只觉得龙舟、粽子、香囊这样的元素已经“看腻了”。“既然端午的主题是‘安康’,或许可以围绕养生来点尝试,做点不一样的国潮?”

两年前,中医大放异彩。关于“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味觉减退”“胸闷心悸”等群体后遗症的讨论中,各大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不约而同“安利”起各种古法,那时的梁鹏敏锐觉察到,中医的热度在逐年攀升。

尽管“保温杯”“泡枸杞”等热梗已经出现很久,梁鹏仍没觉得中医会在年轻群体中激起多大浪花。因此在布置场地时,考虑到纯中医的摊位人气可能“不太行”,他专门把它们安排在了广场中间,方便排队的四周环形位置则被留给了漆扇、扎染等项目。

事实证明,减肥、按摩、皮肤护理等成了“顶流”,耳鼻喉科的摊位前,抱着小孩的年轻父母不在少数。

时隔三个月,热度仍不减。9月15日,中秋节假期来临,台风“贝碧嘉”不断向南京逼近,鼓楼吾悦广场“脆皮青年养生市集”上,商场活动部主管张寅洪从早到晚把自己“钉”在现场,关注这里的一举一动。

这是地处南京老城核心区的一处商业综合体,周边挤满了房龄20年以上的老小区,汽车开到这里要不自觉减速,受老年人欢迎的银行网点、黄金门店遍布街巷。

但在中医市集开摆的两天里,数不清的年轻面孔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只有数百平方米的门前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在和市民的闲聊中,张寅洪得知有人为此专门请假,最远的从雨花台、江宁、六合专程赶来。活动打卡点收集到的小红书读者后台数据显示,基本集中在18岁—27岁之间。

看着现场的人流,张寅洪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许斌一商量,决定在短期内尽快推出第二届。“你要多派点人手支持我们啊。”张寅洪向许斌求援。

24天后,第二届市集开幕,参加的医院数量从15家增加到20家,医生人数翻了一倍。针对年轻人的需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特别抽调科室增加了急救、中医体检等项目。

该院中医内科主任张荣春,坐镇把脉。单手一搭,发现五脏六腑里的各种病症,称得上市集的“第一道关”,因此人气最高。这位从业30年的主任医师从未见过如此盛况,6个小时里,他没空起身上厕所,因此没敢喝太多水,晚饭是主办方从商场带来的一个汉堡。

“没有什么能骗过中医”

来中医市集前,王屿没觉得自己身体有多大问题。

她和室友们一样,食欲好、睡眠好、精神足,唯一承认自己是“脆皮青年”的时候是每学期的体测。南京近年来千奇百怪的市集层出不穷,她喜欢叫上室友,从仙林大学城赶来市区打卡。她本对中医无感,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有课本上的李时珍和周杰伦的歌曲《本草纲目》。决定来玄武湖的中医市集,只是因为小红书上刷到的宣传海报“很好看”。

但当她伸出手腕和舌头后,对面的医师直截了当问她,“是不是经常熬夜,上厕所会冲不干净?”

这和王屿的生活一一对上。高峰时,她和室友同时追两三部综艺,能熬到每晚12点后睡觉,定三四个相隔5分钟的闹钟去赶早课,转而在下午的课堂上犯困。一次在图书馆,她蹲着找完书后起身要走,眼前却突然一阵眩晕,一只脚下意识地撑地,踩在了另一个人的脚上。“肝火旺、脾胃虚,长此以往会出毛病的。”她收到了医师的忠告。

跟个风、打个卡,但真来了后,往往能收获“惊喜”。张荣春告诉记者,当下的年轻人大多属于亚健康状态,去医院查血查尿往往都正常,但从讲究治未病的中医角度说,往往隐藏着一些潜在病症的苗头。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开玩笑,“没有什么毛病能躲过中医的把脉”。张荣春用三根手指为这一届年轻人画了像——脾胃虚、湿气重、大便不成形、睡眠质量不高。“说到底还是由不好的生活习惯造成,爱生气、思虑重、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寒凉食物。”

短短6个小时的市集,他几乎看遍当下青年万象。有时刚提醒完年轻人少吃辣,对方脱口而出“我们刚吃完火锅过来的”;南京由秋转冬的时节里,摄入寒凉在中医里是大忌,但来来往往的年轻人里,拿着冰果茶的不在少数;面对自称时常感到疲劳的女生,他叮嘱其“多运动”,结果反被半开玩笑地犟了一句,“就是因为疲劳才没力气运动啊”。

但他坚信人均四五分钟的问诊过程中,“有不少小孩是听进去的”。“你说的时候,他们会点头,还有人掏出手机记下来,说明还是有一部分需求在,不然不会这么多人不为吃不为喝地排一个小时吧。”

“中医的话,可能要比妈妈的话管用。”刚进入大学生活两年的王屿笑称,她没想到闲逛一下顺便看个病,还真能看出点东西。“生活习惯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何况大学是群居生活,以后稍微注意点就是。”

比她更听劝的大有人在。针灸、艾灸甚至正骨、拔罐等更深度的体验摊位上,同样排起“尝鲜”的长队。王屿不敢尝试,她看着同龄人的“惨叫”,五官也跟着扭曲。但她试探性地问几位陌生人感觉如何,对方告诉她,“做之前紧张,做完后背部会松一点,特别拔完罐后,有股暖流顺着脊柱往后脑勺涌。”

既治病,也治精神内耗

牵着4岁的女儿逛了一圈,90后“宝妈”王琳在玄武区妇幼保健所的摊位前停住了。一番面诊后,医生确定孩子为过敏性体质。听从建议,她第二天专程买来一瓶中药制成的湿疹药膏。“家里常备地奈德乳膏,这次换个中药试试看。”

最近两年,王琳感受并参与着中医的流行。她开始买中药香囊、枕头,办公室里常备黄芪、山楂、茯苓等养生茶,“治未病”的养生理念渗透进生活方式。“相比西医,中医确实更‘玄乎’,但既然能延续发展数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女儿体检身高近两年从“中+”降到“中-”,这次王琳想试试小儿推拿的效果。

事实上,这些年传统中医已经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江苏药研所中医院藏在马家街的小巷子里,副院长潘凌峰发现,亚健康人群年轻化成为趋势,小伙子小姑娘们对照着地址找上门来,档案上的患者不断出现90后。减肥,成为许多易胖体质年轻人的选择项目。在她的医院里,一个月里减掉20斤的案例比比皆是。

“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也在向年轻人靠拢。以往大家靠长期服用西药控制,其实在中医里,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服用、针灸拔罐等多种理疗方式并举,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效果。”潘凌峰说。

与王琳一样,赵贺此番来逛市集,同样是想寻求专业建议。

她把大学毕业形容成一个分水岭。工作3年来,以前只在脱口秀里听到的当代年轻人的烦恼,陆续找上门来。

赵贺在一家设计公司任职。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年纪轻轻的她很快被放在项目团队的主力位置。“成长确实快,各种事情推着你走,但压力也是真的大。”

加班成了常态,“10点后的南京地铁,什么人都能看到。”她曾见过一个浑身酒气的男人打着电话就开始吐,因为临近末班,乘客们没法等下一班,只能捂着鼻子往其他车厢跑。

清洗淋浴间地漏的频率悄然上升,她的头发堵塞了那里。每当脸上爆痘,她就有点失去理智,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任何护肤品的推广,她都会多看几眼。有时晚上睡不着,她掏出手机刷美食视频,与大学时翻找零食不同,她开始控制自己不点外卖。

公司数十人的大开间里,开始传出艾草的味道。她和同事减少了点奶茶的次数,选择的糖度一减再减,起因是她们刷到一段视频,用白砂糖直观展现了各类饮料和奶茶的含糖量,“其实,这几年市面上的奶茶也在向健康转型,植脂末已经不受欢迎了。”

在她看来,中医市集的走红,恰恰印证了这一届年轻人的“脆皮”并非只是段子。“有人是身体真出了毛病,有人是单纯觉得精神状态不好,需要一些出口去宣泄情绪,养生、躺平这一类元素自然而然就成了那个出口。”

因此,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形容逛中医市集是“去除班味、拯救精神内耗”,把这里当作是“续命的地方”和“打工人专属充电站”。赵贺认为,自己和同龄人所面临的职场和生活压力,是相通的。

下一个消费蓝海

许斌决定抓住眼前的这次机会。

第一次被邀请参加中医市集前,科室里上了年纪的老中医一度下意识问,“什么是脆皮青年?”如今,他们真切感受到“脆皮青年”们的热情和号召力。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把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看作试点任务的重中之重。在东南大学,中医养生类的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市集带来的效应显而易见。许斌观察到,已经有年轻人出现在中医科室,“像是回头客”。以往,养生茶饮、薏仁汤等只在中医门诊随诊附售。如今,他正考虑在院内投放茶包售卖点,进一步满足年轻人需求。

潘凌峰也发现,像她们这样的中医馆,正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23年,全国中医类诊所增加近1.2万家,与2022年增加3000家相比数量翻了4倍。“有位学西医的在校女学生,为了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证,专门跑到我们这里学抓药、推拿和针灸。”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数次扩容“药食同源”目录名单,如今已有超百种物质入选。借助中医市集的热潮,潘凌峰希望能把药食同源的中医理念传播更广,用时两个月,她和同事设计推出了祛湿、养颜、安神等5款中药茶饮以及一款足浴药包,针对年轻人亚健康状况的5款药膳包也正研制,均出自药食同源目录。

相比公益问诊,南京今年的中医市集上,这一类茶饮的售卖是为数不多的消费项目,但仍销售紧俏。张寅洪请来一家主打养生特色茶饮的品牌摆摊,把人参、菊花、茯苓、陈皮、薏仁等标在配料表里,两位店员一天卖出三四千元。

今年2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基层诊疗注重‘医养结合’,将来中医必然要在其中挑大梁。市集的火爆,相当于让一部分年轻人推开‘中医’这扇大门,先探头进来。”许斌认为,下一步就是要通过诊疗体系的搭建、宣推渠道的开拓以及产品制剂的研发等,让青年一代亲身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中医背后的消费潜力,同样被看到。“除了大宗耐用品的以旧换新外,围绕服务型消费做新一轮的基础性、提升性探索,将是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发力点。养生市集,就是典型的服务消费场景。”鼓楼区商务局副局长赵逸秋说。该区近日印发的一则促进服务消费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商场等场所设置中医养生体验区,推广中医养生体验活动,如艾灸、推拿等,同时开发中医特色保健品和文创产品,促进中医相关产业发展。

怎样长红下去?这是中医市集操办团队正在考虑的事。

密集举办两届后,张寅洪对第三届的筹办放慢了节奏,梁鹏也开始复盘经验和教训:中医药的内核不能变,场地和规模要大,医院和医师数量要多,资历要过硬;潮流市集的风格不能变,从摊位到海报、KT板、打卡点的设计,都要色彩碰撞、别具一格;产品供给要尽可能丰富,如加入抓药、搓药丸、问答等体验类项目……“年轻人喜欢中医市集,说到底还是喜欢一个重社交、有‘嘴替’、能找到情绪价值的载体。”

从追更脱口秀、音乐live,再到蜂拥青年夜校、中医市集,“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很简单啦,自由、快乐、有希望。”王屿说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