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处暑节气,这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终止的意思,意味着夏天的暑热之气终止了,随着处暑节气的开始,天气日渐转凉,由热转寒,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副主任中医师刘琼表示,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防燥护阴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刘琼解释,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易伤人体津液,若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因此,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
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所提的“秋冬养阴”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以及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养生粥”,刘琼说。
代表性食疗:百合银耳羹
材料:泡发银耳1朵,百合15克,冰糖30克。
做法:泡发的银耳撕小朵,放入锅中,加入足量的水;放入干百合(若是鲜百合则把银耳煮10分钟再放入);开火后烧开,慢火煮半小时;放入冰糖,再煮20分钟后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安神。
早睡早起
《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刘琼表示,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片刻,有利于保养精气。
起居有度
进入处暑后,凉意渐生,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一说,“但是‘冻’也有讲究,即要适度,不可死搬硬套”。刘琼强调,尤其对于老人、孩子以及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更要及时增减衣物。
养胃祛湿
处暑时节,虽然暑已经离去,但是“秋老虎”来袭,天气依旧炎热,同时雷雨交加,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中焦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在这期间还需要注意祛湿健脾,可予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薏仁米、绿豆等。刘琼说,同时也要注重健脾养胃以固本,夜间不能贪凉,不能多饮冷饮,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适当运动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或做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此外,刘琼建议,运动一般宜在上午的7-9点,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运动后记得多喝开水,多吃梨、苹果、新鲜蔬菜等食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