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微科普丨今年立秋是“公秋”!“贴秋膘”这些要点有讲究
2023-08-08 15:0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杨璞  
1
听新闻

8月8日就是“立秋”节气了,但是三伏天还没有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入秋虽然要等到出伏后,但是这个节气的到来至少让我们感到秋天脚步的临近。而且,从民谚来看,今年秋天可能比较凉爽,因为遇到了“公秋”,也就是代表着凉爽的“早立秋”。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带有深深民俗印记的时节。至今,全国很多地方,仍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等传统习俗。

立秋也能分公母?为什么说今年是“公秋”和“早立秋”?

立秋是一个有趣的节气,民间有“立秋”分“公母”的说法。《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中也有“公秋”“母秋”的词条。民谚有“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的说法。

那么,“公秋”和“母秋”有什么不同?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古人发现要是农历6月立秋,之后天气相对凉爽,要是农历7月立秋,之后天气相对炎热,因而把凉的叫做“公秋”,把热的叫做“母秋”。今年立秋是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是公秋,早立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立秋后还可能会比较凉快了。

立秋养生民俗要“啃秋”

与立春“咬春”吃春饼类似,很多地方有立秋要“啃秋”的民俗。啃的是秋季新收的各种瓜果,其中最有名的是西瓜。

老南京一般认为,在立秋前一天吃西瓜“啃秋”可以不生秋痱子,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南京八卦洲一带的居民则认为,立秋后的瓜口味不正,不好吃,吃了容易生病,立秋日前一天吃西瓜,既是告别夏天,又能预防“秋老虎”,吃了以后,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孙刚介绍说,大家一般“啃秋”都是啃瓜瓤,其实,继续往下的部分更有养生功效。西瓜皮又称“瓜衣”,共分三层:分别为“青衣”、“翠衣”、“白衣”。这其中的“翠衣”这一层,属于瓜皮中的“瓜肉”部分,用刨子刨下一片,放在亮处查看,其透明、青翠,犹如碧玉一般。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把西瓜皮已经叫“西瓜翠衣”了。如果夏天感到头昏、睡不醒、周身乏力、吃什么都没味道,舌苔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黄苔,吃些“西瓜翠衣”还是挺好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慢性胃炎专病门诊王光铭主治中医师提醒,立秋过后,西瓜渐渐归属于反季节水果,而且西瓜性味寒凉,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贪吃凉西瓜就容易引发胃炎等胃肠道疾病或者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啃秋”的时候不能像夏季那样多吃冰西瓜了。

三类人立秋“贴秋膘”悠着点

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专家指出,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夏公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地“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在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这些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蔬菜。

夏公旭表示,“贴秋膘”最早传于北方,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而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这个时间段人的脾胃功能仍然不是很好,如果“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得不偿失。

夏公旭提醒以下三类人,“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秋膘”的技巧。

1、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2、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量摄入苦瓜、黄瓜、冬瓜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杨璞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