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至18日是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青光眼周主题为“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为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将青光眼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观念广泛深入地传递给公众,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团队联合多位专家开展2023世界青光眼周主题活动,为200余名病友进行疾病宣教及义诊咨询服务。
一家两兄弟,双双查出青光眼
60岁的李师傅是近年来傍晚时分常觉得看东西模糊,看日光灯的时候发现灯的周围出现彩色的光环,仿佛雨后的彩虹一般。李师傅以为自己白内障加重了,未予重视,但近1周频繁出现眼睛两侧太阳穴疼痛,伴持续性的视物模糊。李师傅觉得眼睛实在太不舒服了,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孙红主任医师处就诊。
“患者双眼眼压很高,摸上去仿佛石头一样硬,角膜雾状水肿,前房非常狭窄,房角关闭。这其实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患者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时处理,恐有失明风险”,孙红主任医师介绍,由于药物治疗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专家将其收住入院,为其施行了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1周复查,李师傅眼压恢复正常,视力亦有改善。
术后复查时,孙红主任医师告诉李师傅,此前他看日光灯时出现彩色的光环,其实就是典型的“虹视”现象。由于青光眼发作时角膜水肿混浊引起光的散射,将前方射来的白色光线,根据其包含的各种波长分解成多种颜色成分的光,从而在视野中出现了彩色的光环。李师傅在此次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前其实已经有数次小发作的病史。李师傅一拍脑袋,后悔自己的粗心大意,没有及早就医。由于青光眼有遗传性,专家建议李师傅家里人都来医院排查下青光眼。“李师傅在本地的亲属较少,只有一个亲哥哥,结果来医院一检查,也罹患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偏高,但病情没有李师傅严重,在门诊完成了虹膜激光治疗后目前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孙红主任医师说。
四类症状需排查青光眼
专家介绍,青光眼是目前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约0.76亿人,到2040年预计约1.11亿。我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的总患病率为1.5%-3.6%,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0.5%-1.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0.7%-2.6%。随着中国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预计在2020至2050年,中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数将增加58.2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数将增加73.33%。
专家介绍,典型的青光眼发作通常有四类症状:
①眼部胀痛,或伴有鼻根部酸胀及头痛;②眼球摸上去变硬的感觉;③虹视现象,看发光体如灯泡周围出现彩虹似的光环;④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看东西范围缩小。
六类患者是青光眼易感人群
青光眼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相关遗传学研究证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总的遗传率为65%,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兄弟姐妹有更高的发病率,其具有房角狭窄等解剖学结构的特征的可能性约为50%,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较正常人有6-9倍罹患该病的可能性。约5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家族史,且他们的一级亲属患青光眼的风险增加约9倍。
哪些患者容易遭遇青光眼这个“视力强盗”?以下六类人群需重点关注:
(1)有青光眼家族史;
(2)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眼轴短和小眼球的患者;
(3)有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
(4)40岁以上人群;
(5)“青光眼性格人群”:有焦虑、多愁善感、脾气暴躁、偏执多疑等性格特征;
(6)部分患有白内障的老年患者,未及时按医嘱接受白内障摘除术,病程中因晶体膨胀导致瞳孔阻滞、眼压升高。
创新术式大幅缩减治疗费用
粘小管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先进手术,其中360度小梁切开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优势是重建房水自然流出通道,微创、并发症少,且无需考虑滤过道瘢痕化。以往该手术需要术者在直视状态下,将一根带照明的微导管插入粘小管内辅助穿线,但激光发射器及一次性使用耗材的昂贵费用令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为切实减轻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负担,2018年始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袁志兰主任医师及孙红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尝试并成功使用价格低廉的聚丙烯缝线代替微导管直接穿过全周粘小管,目前眼科团队已开展缝线引导下360度小梁切开术500余例,360度粘小管成形术22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使用这种聚丙烯缝线引导下穿管代替微导管的技术,患者双眼可以节省将近4万元的费用,大幅降低其经济负担。”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谢瞻 董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