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首次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术成功治疗多发肺结节患者
2022-12-14 12:1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吴畅 姜尚好 刘怡文  
1
听新闻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团队成功开展了首例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治疗多发肺结节患者。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肺癌位居导致我国患者死亡疾病的第一位。环境影响、吸烟习惯等因素导致肺癌发生率上升,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定期开展健康检查,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肺结节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但对于多发肺结节采用手术治疗较为困难,复合式冷热消融已成为目前肺结节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

多次手术又患多发肺结节,冷热消融提供“解题”思路

今年10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接诊了一名57岁的中年男性患者王某,该患者在5月份因为咳嗽严重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胸部CT后提示双肺结节,进行了一段时间抗炎治疗,于今年10月份后复查CT后发现,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及实性结节,较大一枚位于左肺上叶尖后段,大小约达33毫米×19毫米,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可见强化,周围胸膜牵拉。

据了解,该患者患有“先天性食管狭窄”,早在1993年和2005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左胸手术,此后由于食管再次狭窄,2006年患者又接受了“贲门切除术(左胸)”。到了2013年,王先生又因为“胃食管反流”严重再次做了“残端食管贲门切除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前后二十年,王先生接受了四次手术。多次的手术史造成肺部粘连显著、分离难度较大,而且此次发现的结节较大且多发,手术难度大。综合评估后,当地医院建议王先生尽快转诊治疗。

王先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就诊。针对王先生有多次手术史,手术存在较大风险,胸外科科主任陈亮教授立即召开团队会诊讨论,最终决定由甄福喜主任医师实施“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该技术只需局部麻醉,在CT引导下超微细复合式冷热消融探针(约2毫米)经皮穿刺即可直达病灶,深度冷冻(低温-196℃)和加热(80℃以上)的物理刺激,通过冷热交替方式杀伤目标。

术程短、创伤小,“穿针引线”精准消除隐患

经过仔细的术前检查及病史询问,很快为王先生安排了手术。手术过程中,甄福喜主任医师带领团队,通过CT引导下定位,布针顺利平稳,一次到位!布针结束后,随即展开2循环复合式冷热消融。约30分钟,手术就顺利结束了。经术后监测,消融结束后消融带完全覆盖了病灶,边界清晰,消融直径可达5厘米,确保病灶达到完全消融。

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无需全身麻醉,术中患者无明显疼痛及不适,术后身体各项体征也都正常。这种消融技术相较于常规的手术、微波治疗等治疗方式,只有很小的创伤,消融带一般在术后数周到数月逐渐吸收、纤维化,对肺功能基本没有影响,安全性高。患者消融后即刻可自主下床,观察24小时,经过医生检查确认后,各项身体指标正常就可以出院。患者只需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定期复查即可。

目前肺结节、肺转移瘤的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射频消融。消融技术具有定位精准、疗效确切、损伤微小、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在多原发肺结节及肺转移瘤治疗有着巨大优势。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此次为患者采用的复合式冷热消融技术,既包含传统冷冻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无需全麻、可影像监测、激发免疫等优势,适用于大血管、心脏附近结节、起搏器植入患者,又能克服传统冷冻易出血存在针道种植风险问题。术后治疗效果显著,肿瘤细胞灭活彻底复发率低,对于多发的结节可以多次或多针消融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能成为首选治疗。此外对于多发肺结节、肺部肿瘤及术后复发、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肺内转移、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小毛病暗藏大隐患,提倡“三早”很重要

患者王先生在接受治疗后至今已有一个月时间,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在问诊中发现,作为一名有多次既往史的患者,王先生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胸部CT检查,直到这次咳嗽检查后才发现有多发肺结节。对于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包括有多年吸烟史、职业致癌物质暴露人群、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等人群,建议需要定期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帮助筛查,尽早发现问题,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查出肺结节无需恐慌,不要谈“节”色变。胸外科主任陈亮教授介绍,肺部结节的性质多样,90%以上是良性肿瘤或者是陈旧性肺结核、慢性炎症病灶,只有少部分是肺癌,并不是所有的肺结节都需要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如果检查提示有肺结节,直径小于6毫米的,一般无需随访或年度随访即可;6-8毫米的,建议6-12个月随访一次;大于8毫米的,则每3-6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发现结节增大、增浓或出现短毛刺、分叶状等征象,需要由专科医生诊断,有条件最好是由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专科组建的多学科团队(MDT)进行诊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吴畅 姜尚好 刘怡文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