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被叮咬后竟感染病毒危及生命!这种小虫不得不防
2022-08-26 17:3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张琳钒 周雁飞  
1
听新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张琳钒 通讯员 周雁飞)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持续高温,田间地头、树林草地上的蛇虫出没也更加频繁了。有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虫子,叮咬人以后可能会使人感染一种病毒,严重时甚至会使人丢掉性命。

持续发热腹泻,误以为是感冒

今年57岁的李女士家住天长,7月下旬的一天,干完农活回家后的李女士感觉到浑身没有力气,以为是自己干了一天活累了,后来还出现了腹泻和发热的症状。一开始李女士还以为自己是感冒了,于是就自行服用了一些感冒药。但是过了两天,她的症状却进一步加重,并且还出现了牙龈出血、胸闷气喘的症状。李女士的家人觉得这可能不只是感冒这么简单,于是就开车将她带到了江苏省中医院急诊就诊。

来到急诊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李女士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肝肾功能损伤,急诊抢救室科医生窦莉主任高度怀疑是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全身感染,而且虫媒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极大,于是将李女士收住感染科进行治疗。

外周血宏基因检测揪出致病“元凶”

在感染科,复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进一步下降,外周血宏基因检测显示李女士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进一步证实了在急诊抢救室的判断。此时患者病情不断恶化,多脏器功能障碍,意识状态不清,烦躁不安,于是医院将李女士转入急诊ICU进一步救治。

急诊ICU张峰医生介绍,患者转过来的时候出现嗜睡、烦躁的症状,考虑为患者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合并脑炎脑病,于是立即给患者进行了插管。由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较重,肝肾功能、心功能、脑功能、凝血功能等多脏器功能不全,于是为患者进行血液净化(CRRT)治疗,以清除患者体内炎症介质、代谢产物,调节内环境,使用大剂量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抗炎治疗,以及保肝降酶、营养支持、脱水降低颅内压、输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病情一度好转,但随后又继发了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机脱机困难,徘徊在气管切开的边缘,通过进一步检查痰培养和肺泡灌洗液培养物种,发现了泛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曲霉菌感染,急诊科副主任郭涛副主任医师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将抗生素针对性的进行升级,行两次纤支镜肺泡灌洗及大侧卧位、肺复张等手段,最终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使患者免于气管切开。

经过急诊ICU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患者体温、感染指标、心肝肾及凝血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但患者脑炎脑病严重,意识恢复欠佳。李津金副主任医师和王晶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明确为病毒性脑炎。经过急诊ICU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经积极营养脑神经及康复治疗,患者体温及感染指标已经恢复正常,真菌检查阴性,血气氧合指标明显改善,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目前患者意识状态明显改善,近日已能开口说话,交流基本正常能简单交流,肌力恢复满意,已顺利出院。

这种虫子携带致命病毒,野外工作要当心

郭涛主任介绍,李女士的疾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传染病,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考虑到李女士有野外工作史,高度怀疑她是在野外工作时被蜱虫叮咬而感染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蜱虫是一种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小到米粒大小不等的寄生虫。蜱虫吸血时产生的刺激小,不易察觉,吸血需要附着一段时间,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蜱虫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人类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包括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等。

应该如何预防蜱虫叮咬感染?

1、远离野草灌木

蜱虫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树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在野外行走时要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加强个人防护

野外劳动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胶鞋。回家后检查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脚踝下方等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3、及时就医治疗

有蜱虫叮咬或有野外作业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

急诊科主任芮庆林郭涛主任医师强调,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强行拔出,也不要用手将蜱虫捏碎,操作不当易将其头部遗留在皮肤内引起发炎和瘙痒,更容易感染病菌。正确的做法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位于头部),然后将它垂直向上拔出,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无水酒精(碘酒、碘伏)棉球浸润皮肤上附着的蜱,待其麻醉后取出。取出后,伤口做局部消毒处理。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