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曾令清 侯雨萌)杨爷爷于2021年10月份被诊断为升结肠恶性肿瘤,目前已经进行了7次化疗。1个多月前,杨爷爷出现了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绞痛伴间歇性加重,NRS评分5-9分(中重度疼痛)。因为疼痛,杨爷爷辗转数院,但止痛效果未能达到满意。每当痛感袭来,杨爷爷在病床上坐立不安,难以平躺,睡个好觉成了他的奢望,患者及家人身心都受到了极大折磨。
后来,杨爷爷的家人了解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潘寅兵主任医师团队针对癌性疼痛诊疗具有丰富的经验,慕名前来治疗。
微创手术助药物直达“疼痛中枢”
潘寅兵认真梳理了患者病情状况,了解到杨爷爷口服大剂量阿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排除相关禁忌后,建议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下蛛网膜下腔药物通道植入术。
潘寅兵主任医师手术中
潘寅兵解释,蛛网膜下腔药物通道植入术,又叫“鞘内吗啡泵”,是目前缓解癌性疼痛的最为强大且有效的终极治疗方法。按照传统的方式,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镇痛药物都需在人体代谢循环,最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疗效。而代谢循环过程中势必有所损耗,效果也会大打折,而将镇痛药物经过药物通道输注至蛛网膜下腔,可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阿片受体,阻断疼痛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大幅度提高了阿片药物的镇痛效果,药物用量也大幅度减少,同时因其用药量仅为静脉药量的1/100、口服药量的1/300,药物的副作用也大大降低。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癌性疼痛、顽固性慢性疼痛等。
经过耐心细致的讲解,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意进行手术。当天,团队就积极进行手术方案讨论制定,按照患者自身疼痛状况进行个体化镇痛药物种类的选择和剂量的计算,争取用最小的药物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躺平”成真,手写感谢信感激医护团队
近日,杨爷爷由医护人员带入手术室,进行吸氧、心电监护、消毒等常规术前操作后,手术团队进行C臂机辅助下定位,在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泵体植入,一气呵成。手术过程杨爷爷没有感到不适,术后安全返回病房。
手术当日傍晚,杨爷爷疼痛即明显缓解,晚上便平躺着睡了一个好觉。“他手术后就再没怎么喊疼”、“他现在终于能躺下睡个好觉了”,这既是家属对杨爷爷身心状况的关心,也是对潘寅兵主任医师团队治疗效果的肯定。在术后住院期间,团队持续地针对杨爷爷疼痛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的调整,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疼痛效果,疼痛NRS评分降到到1-3分(轻度疼痛),杨爷爷顺利出院。
出院前,“重生”的杨爷爷无法用言语表示感谢,用手写感谢信的方式赠予疼痛专科团队,感谢对他们的救治,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更加坚定了他与癌症抗争下去的信念。
杨爷爷手写感谢信
癌痛究竟有多痛?可能比分娩还痛
癌症疼痛,是癌症最显著的信号,也是最复杂的疼痛类型。潘寅兵主任医师表示,根据统计,目前约有七成的晚期癌症患者需要承受剧烈的疼痛,而癌痛也是抗癌路上最艰难的一道坎,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加重,癌细胞向体内脏器、骨骼等组织扩散转移,晚期患者会出现局部多处乃至全身性疼痛,无法进食、睡觉,连平卧、翻身等日常生活都成了奢侈。
按照疼痛评分,分娩痛大约在8分左右,而癌痛评分一般在4-8分,部分患者可达到10分,可谓“痛不欲生”!长期疼痛可引起身心疾病诸如焦虑、免疫力低下、抑郁、自杀倾向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癌症预后,需要尽早干预与治疗。疼痛是身体在求救,大家切莫抱着“忍忍就过去了”的想法,应及早至医院疼痛专科就医,寻求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控制,早日回归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