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记者 顾言午 通讯员 孙红 段怡然)很多人认为,老年人才会得青光眼。可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不良用眼习惯使得青光眼的发病呈年轻化、多发性趋势。目前,青光眼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和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和进展都十分隐蔽,所以被称作“盗走光明的小偷”。
据了解,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人数将近7960万人,中国青光眼患者2180万人,且随着电子产品、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全球青光眼患者数量仍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4亿人。2022年3月6-12日是第15个“世界青光眼周”,值此之际,记者采访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孙红主任带大家一起了解“视力小偷”青光眼的防治。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威胁视神经和视觉功能的眼科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青光眼具有发病隐蔽、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的、致盲性的、不可逆性的特点。由于其在发作时角膜水肿,眼睛呈现一种灰蓝色和青灰色的外观,所以被称为 “青光眼”。青光眼的后果非常严重,若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失明。
青光眼共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闭角青光眼,另一种为开角青光眼。
闭角青光眼一般多发生于40岁以上,表现为急性发作。其在发作的过程中,房角突然关闭,眼压急剧升高至40mmHg以上,甚至达到60mmHg左右(眼压的正常值为10-21mmHg),患者眼睛会出现胀痛、视力下降的情况,还有甚者会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舒服症状。
开角性青光眼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患者没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且对眼压的升高具有耐受性,所以仅仅会感受到轻微的视物模糊、眼睛轻微发胀的现象,很多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视疲劳。这类患者发病非常隐匿,要等到晚期,出现明显视野缺损、视力明显下降的时候,才会到医院就诊,这样就会延误了治疗时机。
哪一类人群更容易患青光眼?
1.高龄人群
高龄人群身体的各器官处于逐步衰退的症状,其晶状体出现膨胀、小梁网功能减退,导致房水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眼压升高。
2.家庭有青光眼病史者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若家庭成员中有青光眼的患者,则其下一代患上青光眼的几率会大大的增加,因此家族有青光眼的人群要注意经常接受青光眼筛查,这样可以早期的发现青光眼,以便尽早的治疗,避免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3.高度近视者
近视眼和青光眼关系密切,特别是高度近视(即>600度的近视)为青光眼的高危因素。统计学上,高度近视人患青光眼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7倍以上。且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壁硬度较低,视盘颜色因近视性萎缩弧存在显得较淡,也更加容易影响青光眼性视盘的观察。
4.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会危害患者的视力,会造成眼球的血液循环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会明显地增加青光眼的发生率。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患者不但要经常地测量血压,也要经常地做眼部的检查。
5.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发生青光眼,而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晚期会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是因为糖尿病造成视网膜缺血的情况,进而造成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此类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该病治疗比较的困难。
青光眼是老年人的“专利”?经常在黑暗处看电子产品容易导致青光眼?
虽然年龄越大,青光眼的发病率会越高,但是每个年龄段都有青光眼发病的可能,特别是由于公众对于开角性青光眼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其早期不易被发现,导致有一半青光眼患者还没有被发现。
在黑暗处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获阅读比较小的字体是导致闭角性青光眼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暗的环境下,瞳孔会散大进而导致虹膜组织都堆积在房角上,房角作为房水流出的通道,房水突然不能流动,并积聚在眼内,就会导致眼压的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青光眼有哪些预防、治疗措施?
常规的眼科检查就可以基本判断是否患有青光眼。但作为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高龄人群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或糖尿病史、高度近视、远视的人群,一定要特别加强关注,应定期检查眼压、眼底、视野,OCT,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清淡饮食,饮水一次性不要超过300ml,多食用生姜、大蒜、西兰花等食品,少量红酒也能够起到有效控制眼压的效果。此外,青光眼患者衣领不宜过紧,睡眠时枕头应适当垫高,尽量避免在黑暗环境长时间用眼、长期低头伏案、劳累过度、睡眠不足,保持适度运动,护眼遵循“三个20原则”,即看电子产品或阅读不要超过20分钟;看20英尺(6米)以外的物体至少20秒。
在青光眼的治疗中,眼压是唯一可控因素。其总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由于青光眼的治疗是终身性的,所以病人一定要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切忌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