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医生以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成为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苏聚焦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江苏省名中医,展现医生们医病、医心的感人故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作为内科领域里重要一科,也是涉及最多内脏器官的专科之一,消化科的常见病、疑难病众多,国家岐黄学者、曾任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的沈洪将自己39载光阴全部奉献在科室,为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悉心治疗,辛勤研究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同事们都说,沈洪工作起来,什么苦累都不在乎,一心只想着病人,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
天生我材,勤学为医
说起医生职业,沈洪觉得自己和它有绕不开的缘分。年轻时的沈洪一开始分配在地方卫生系统工作,上世纪70年代他受进工厂、当工人光荣的思想影响,转行成为一名工人。“恢复高考后,我努力学习,有幸考取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医疗行业。”
干一行,爱一行。沈洪一直勤学努力,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学无止境,中医需要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也需要名医老师的指导。”毕业三年后,沈洪通过刻苦钻研,考取母校中医内科研究生,在消化领域中刻苦钻研。1989年,沈洪放弃稳定的工作再次重返校园,成为当年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4位博士生中的一员,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学习。
“扪心自问,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作为学科带头人,沈洪带领团队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科室建设成为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脾胃病)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诊疗中心,名列全国前茅。
杏林耕耘,精勤不倦
随着年纪增长,沈洪近视度数越来越高,看文件都变得有些吃力。“我这眼睛,是长年伏案工作落下的毛病。”早上7点,沈洪就来到医院为病人看病,门诊结束后研究疑难疾病,直到深夜才离开。沈洪觉得,白天的时间应当都贡献给病人,晚上空余时间才用来做医药研究。
“我习惯把病历写得很详细,特别是看到有的病人辗转各个医院,带来很多诊断报告、检查材料的时候,我一定会帮他们把病情、病因理清楚,让他们对治疗增加信心。”消化科的棘手病症可能涉及多个器官,治疗起来费时费力,但沈洪认为,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尽自己所能,一心为其服务。
“医生的主要精力在临床,但从临床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解决也非常重要。”为了提高疑难杂症的治愈率,沈洪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反复探究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研究中,沈洪提出“病、症、证、法、方、药六维一体化”临证思路和“辨证结合病情分期的二步序贯治疗方案”,形成了“清肠化湿方”、“健脾清肠方”协定方,研发溃疡性结肠炎院内制剂“肠安胶囊”、“清肠化湿颗粒”和“参榆灌肠液”。
针对胃癌防治的重大临床问题,他重点关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化和轻中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胃癌前病变“虚则不荣,胃体失养;滞则不通,胃络失和;邪气伤正,正虚邪恋”的病机特点,气虚血瘀毒蕴在炎癌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治重脾胃,兼顾他脏;益气活血,贯彻始终;化湿和中,宣畅气机;清热解毒,斟酌选择;解郁调神,安和五脏”主要治法,能有效阻断和逆转胃癌前病变。与此同时,他协助单兆伟教授研发中药新药和医院制剂“清幽养胃胶囊”,在临床广泛应用。
以今通古,博采众长
“中医学积攒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其中蕴含着文化和生命节律值得我们学习一生。”沈洪觉得,学习历代古典医籍和相关文献的精华是掌握中医医道医术的必经之路,但要治好现代的高发疾病,光靠“学古”而不“通今”是勉为其难。“中医本身就博采众长,它一直是开放的,包容的。现在医学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吸收现代先进的疗法,才能在治疗上把中医完美融合进来。”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沈洪留学日本大阪大学学习现代技术,一边传播中医文化,一边交流学习现代医学的先进之处,养成了“以今通古,以古验今”的治学方法。他还受邀赴香港、加拿大授课,韩国、澳大利亚作大会发言。
沈洪始终保持着对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在临床上有口皆碑,在学术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重视创新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等。他发表SCI论文12篇,主编《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专著17部,为中医医生与学子们分享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消化内科添砖加瓦。
沈洪主任专家团队合影
【名医名方】制肝和胃汤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疾病,沈洪向读者推荐“制肝和胃汤”,可有效治疗肝胃郁热者。
组成:川黄连3g,吴茱萸1g,海螵蛸10g,煅瓦楞子15g,法半夏6g,广陈皮10g,茯苓15g,炒白芍15g,炒白术10g,紫丹参15g,郁金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3g。
功能:泄肝和胃,行气降逆。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之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方解:本方为左金丸合二陈汤加减,《西溪书屋夜话录》云:“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方中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由黄连及吴茱萸组成,主治肝气横逆,胃失和降,之嘈杂吞酸,口苦嗳气等症,有清金平木之功。黄连苦寒,清心火,泻胃火;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能开肝郁,降胃逆,并制约黄连苦寒伤胃之性,二药合用,肝胃同治,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半夏辛苦温燥,功善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陈皮理气燥湿,和胃化痰;茯苓利湿健脾,使脾健则湿除,湿去则痰消;甘草调和诸药。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护膜敛疮;郁金、枇杷叶配伍参《温病条辨》宣痹汤之义,宣肺开郁,和胃降逆;白术益气健脾;炒白芍酸敛肝阴,养血柔肝,配伍甘草,可缓急止痛;紫丹参祛瘀止痛,用于胸腹疼痛,常配伍砂仁、檀香,即丹参饮。
加减:反酸明显者,加浙贝母、牡蛎;烧心明显者,加蒲公英、半枝莲;嗳气频繁、脉弦者,加代赭石、旋复花:胸痛明显者,加砂仁、佛手;咽部不适,加木蝴蝶、藏青果;腹胀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萎仁;情志不畅者,加百合、合欢花;胃阴不足,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胃镜下黏膜糜烂或有溃疡者,加三七粉、白及粉。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童棹凡 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