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医声丨李煌:愿人人都能开怀大笑
2024-02-04 10:49:00  来源:精品杂志  
1
听新闻

作为一名口腔正畸科医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主任李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无数个与患者的相遇和治疗,为他们带去健康和自信的笑容。“久等了,久等了,我们开始吧。”李煌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笑容爽朗,眼神中不停释放的善意,无形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采访过程中,她思维逻辑清晰,说话利落干脆,语速不急不缓,声音清亮而温柔,既有医者的认真坚定,又有女性的耐心细腻。

“恩师让我坚定此生努力方向”

李煌坦言,学医、学口腔专业乃至最终专注正畸方向,一开始并非因为梦想和喜欢,而是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之下得以坚定方向。

1999年,李煌本科毕业,考上了昆明医学院(现名昆明医科大学)的正畸学硕士研究生,拜于昆明医学院口腔学院首任院长、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畸科首任科主任徐芸教授门下。“我很幸运,成为徐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徐老师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非常大,她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李煌说。

徐芸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曾赴美国专修口腔正畸学,师从于著名国际口腔正畸学大师Tom Graber教授,专修口腔正畸学。“徐老师引入了很多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这让我在最初接触正畸学时就有了一个国际化的视野。读研期间,我才算是对口腔正畸这个学科有了一个了解,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学科。”

多年以后,李煌对徐芸先生的教导还是如数家珍:“徐老师告诉我们,正畸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徐老师告诉我们怎么样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徐老师还告诉我们要用一种非常职业的眼光去审美”。

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李煌选择去我国现代口腔正畸学的起源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口腔正畸专家陈扬熙教授。来到华西,李煌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个大池子,她感觉世界那么大,自己又是那么渺小。但是她还没来得及伤春悲秋,就被华西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所感染。

“到华西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同学们都很厉害,都有自己的专长,我们一起做课题,一起看病人,大家共同进步。”李煌说,“我们还组织了很多文体活动,一起去漂流,一起放花灯,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这种和谐的氛围,其实和陈老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关系,陈老师学术成就卓越,平时又很低调谦逊,学生们对他很敬慕。”

技术精进,永无止境

要想成为牙医中的佼佼者,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研究理论与实操。这些年来,李煌除了要一丝不苟地完成临床看诊任务外,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带教进修医生、研究生。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她都要抽一些时间走出去“见识”,走出去“取经”。

入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后不久,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李煌获得了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子春教授门下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那时候,我一边看病一边做科研,一门心思提升自己业务和科研能力,只有心中有深度,事业才会到高度。”李煌说。

博士后出站后,她又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习交流。对李煌来说,出国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尖端的医学理念,先进的治疗技术,更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世界顶尖大学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李煌说:“在密歇根大学访问交流期间,更加深刻感受到顶尖学府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人文关怀三者相结合的独特能力。”

回国后,李煌把这些宝贵经验用于科室的建设与代教学生上。对于学生,李煌一直支持他们能够走出去长见识;对于科室的发展,她按需引进各个院校的人才,致力于营造一种包容的氛围。平时,李煌会组织同事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开小会”,还会邀请其他科的医生一起交流,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准确地掌握各类疾病的处理原则与治疗技巧,无论参与者还是自己都受益匪浅。“正畸医生并不是可以安于现状的职业,想要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医生必须不断挖掘新技能,提升个人的专业度。”李煌表示。

一场医患间的双向奔赴

对于正畸科的医生来说,每一位患者的矫治方案都需要量身定制,同时追踪恢复状况,随时优化治疗方案。从初诊到完成治疗,医生与患者需要相伴两年甚至更久。这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医患关系,一句感谢、一个笑容,都透着浓浓温情。

阿丽(化名)因为牙齿原因经常别人取笑为“龅牙”妹,苦恼的她只要出门就戴上口罩,以避免旁人的冷嘲热讽。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阿丽慕名来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经过近两年治疗,阿丽从龅牙嘴变成了樱桃小口。这给她带来积极影响:从不爱说笑变得积极乐观,爱说爱笑,出门也不会再用口罩掩饰。

牙齿非小事,人的一生都和牙齿相关,只有口腔健康,才能全身健康。而作为口腔正畸科医生,李煌认为,在给患者找回笑容的同时,也能从患者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

14岁的小李(化名)患有莫比乌斯综合征,不会笑,不会哭,不会闭眼,也不能闭唇,脸上不能做任何表情。小李的口腔健康状况堪忧,后牙无正常咬合,2019年来就诊时,他的后牙已全部坏掉。李煌和正畸科同事给小李的情况做了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小李的面部肌肉萎缩,张口程度不够,做手术十分困难。于是,决定先将他的牙弓扩大,再将他的坏牙全部拔掉。“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他张不开嘴,而我们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口里进行,每次操作都需要进行半小时以上。”

进行了多次操作以后,小李的咬合还是达不到正常标准。李煌会同口腔颌面外科卢明星主任,组织了一次多学科联合会诊,决定对小李进行一个下颌骨前伸术。后来,医生们在计算机上模拟了5 次,才敲定最后的手术方案。

李煌以及同事们反复和家长沟通,向家长讲解手术的必要性、风险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最终家长决定试一试。“孩子张不了嘴,而颌骨在口内,视野非常差,整个手术进行了八九个小时。”最后,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个病例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除了家长那种乐观的精神,还有一些感动来自这个孩子本身。这个孩子学习很好,也非常好学,术后的第三天,他就在病床上拿着课本学习。”李煌说,“当时看到这个情景,真的就像欣赏到了一幅传世的油画,让人感动,有种想哭的冲动。”

在牙医身上,我们很难看到惊心动魄、动人催泪的故事,但不得不说,治愈病人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同时也治愈着医生,是医生们最喜欢、最需要,也最为之感到荣耀的。(陈伟玲)

标签:口腔;医生;老师
责编:邱雪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