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脖子反复肿胀15年,一查竟是鳃裂瘘管
2023-11-02 16:1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刘敏  
1
听新闻

21岁的小丽(化名),恼人的左侧颈部脓肿又犯了,这病已经跟了她15年了,大大小小的医院不知道看了多少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根治。最近才发现真凶竟然是先天性鳃裂瘘管伴感染,如何才能精准找到瘘口并修补好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绝招,胃镜辅助,如虎添翼,精准手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颈部脓肿复发了。

15年来女子经常颈部肿胀,一查竟是鳃裂管瘘

21岁的小丽,自打记事起,家长就带她经常跑医院,因为脖子左侧总是莫名肿胀疼痛,总是时不时复发,严重了就去医院穿刺引流,从小到大共穿刺引流三次,10年前,还进行了两次手术。这个跟随她15年的病,到底是什么,为何得不能“斩草除根”呢?

前段时间,这囊肿又发作了。经人介绍,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找到冯旭主任医师。根据小丽的左侧颈部肿胀疼痛反复出现的病史,以及颈部增强CT、电子喉镜等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左先天性鳃裂瘘管伴感染。终于找到元凶是鳃裂瘘管,由此引发了脓肿反复发作。

“鳃裂瘘管容易反复感染形成脓肿,只是频繁地接受切开引流,这种斩草不除根的方法,根本无法治愈疾病。鳃裂瘘管切除手术是唯一能彻底这个难题的办法,关键要找到通向瘘管的‘小洞’!”冯旭主任医师坚定地告诉小丽家长。“医生,我们不想让孩子再这么痛苦了,我们相信您,请您手术吧!”小丽家长对冯主任说。

胃镜相助,精准修补“小洞”

但是想要手术,首先要精准定位,找到这个“小洞”具体位置及大小。可是一般瘘管很细,从颈外径路根本找不到“小洞”的位置,很难精确找到。这又该怎么给她补上呢?而且颈部神经密布,特别是离着喉返神经很近,这又给专家们出了难题。

于是,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黄志纯、冯旭主任医师找到消化内科欧希龙主任医师,一起来想办法。胃镜既小巧又有高清晰的镜头,或许能派上大用场。果然,通过胃镜找到了。

手术按计划进行中,冯旭主任医师先上台打开手术视野,小心翼翼操作每一步,然后欧希龙主任医师在电子胃镜下,找到位于喉咽部梨状窝的先天未发育好的“小洞”,通过鳃裂瘘管的小瘘口置入导丝,随着导丝的慢慢伸下去,在颈部发现了导丝的尖端,终于找到了瘘口的位置。由于鳃裂瘘管口周围比较光滑,直接缝合很难牢固。由于将瘘口周围打磨后再缝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在胃镜的加持下,成功把只有3毫米大小的鳃裂瘘管口修补好。手术成功后,小丽在医院住院观察1周就出院了,终于不再受到颈部脓肿的困扰了。

从小脖子反复形成脓肿,警惕鳃裂瘘管

冯旭主任医师介绍,鳃裂瘘管是种先天性疾病,占颈部先天性异常疾病的30%,部分患者在5岁前容易被临床发现,而幼时无症状者通常于20-40岁因局部感染出现症状时才能发现,目前接诊的患者大多是年轻人。

专家提醒,鳃裂瘘管源于胚胎发育异常的颈部鳃源性疾病,第三腮裂瘘管多为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见细小瘘口,挤压时有少许白色分泌物。若发现孩子在感冒等感染后莫名脖子出现红肿,且反复发作,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系统检查,排查鳃裂畸形,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

鳃裂管瘘易漏诊,胃镜辅助方式值得推广

黄志纯教授介绍,鳃裂管瘘是先天性畸形,其中第三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误治,其外瘘口位于颈部,内瘘口位于梨状窝,有一部分患者只有内瘘口,没有外瘘口,临床上容易误诊。由于其行程较长,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反复的切开引流和手术治疗更为复发性第三鳃裂的彻底切除带来了困难,尤其是梨状窝内瘘口的寻找和定位是复发性第三鳃裂瘘管手术成功的关键。很多患者术前服用造影剂,不能显示瘘管,说明瘘管很细。术中有胃镜辅助定位,在胃镜下植入导丝引导下手术,导丝前段柔软,不会因为导丝造成梨状窝黏膜的损伤和穿孔。黄主任提出,全麻胃镜辅助下寻找内瘘口并在内瘘口内插入导丝引导手术切除第三鳃裂瘘管的诊治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据介绍,该手术方式的相关介绍已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并获得江苏省卫健委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通讯员 刘敏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