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者智慧累积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有效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中医药传承杏仁调研团专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教授,针对当前中医药学子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解析。
加大科普力度和质量有助于更好地推广中医药
中医药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普及中医药知识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应用理念和因人而异的使用原则,降低错误用药的风险。由于中医药知识普及不足,不少人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误区,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言论,比如一些人忽略毒性中药的使用条件和方式,就断言使用中药就会引发中毒,这些错误言论的扩散导致中医药形象受损。因此,需要通过科学普及中医药知识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药,提高对错误言论的辨别能力,为中医药正名。
推动中医药特色活动成为中小学相关课程的常规内容
陈仁寿教授强调,让中小学生接触、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至关重要。他指出,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从小开始涉猎中医药文化,经过长期浸润和沉淀,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魅力,更有效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已成为普遍共识,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部门的倡导下,全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岐黄校园行”活动。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认知能力,陈仁寿教授建议将太极拳、八段锦、特色饮食等中医药内容融入中小学生的体育、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中,将名医故事、中医药歌诀、医学典籍节选等引入地理、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中,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健康理念和优秀品质。
提高中医药专业学生古籍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中医药的学术精华主要蕴藏于古籍文献之中。我们虽已从古代医籍中挖掘和梳理了大量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但这些还远不能反映历代医药学家对中医药学术内涵的深刻认识,仍需不断地在古籍原著之中挖掘精髓、寻找灵感。当代中医药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古籍,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只涵盖了古籍内容中的很少部分,仅依靠教材,学习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医药专业的同学们要学会阅读古籍,沉浸于古籍。古籍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得,同学们可参照点校版来提高阅读效率。以前中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中医文献学尤其是中医古籍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但近年来大部分学校为减少总教学课时,取消或压缩了这类课程的学时。建议恢复或增加古籍内容教学的课时数,同时改良教学形式。
对以往古籍的整理挖掘和当代成果的梳理总结是中医药传承传播的重要形式和基础工作。文化传承传播是代代累积的结果,当代中医药学者梳理以往的中医药古籍,并注入当代成果也是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和基础工作,不少“更新版”的文献著作成为值得流传百世的新经典。一直以来,中医药前辈们秉持“条条追根、字字落实”的原则,编纂了《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影响力很大的更新版鸿篇巨制。《中药大辞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大型中药学工具书,是学界的里程碑。随着中药学的发展,该书进行了多次修订、充实和完善,目前已收录上千种药物。《中华本草》被誉为现代版的《本草纲目》,内容横跨十多个学科。不仅国内学者将其奉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国外相关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也广泛使用《中华本草》。目前该书已被引用超过10万次,成为当代学者学习参考的宝贵资源和行业标准。对一般民众而言,这类书籍过于专业,但其中关于食疗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应用。
中医药文化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和文明的精髓,关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要有效地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好、传播好需要一代代中医药学子接续奋斗。”陈仁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