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的脚步不停歇,守护人民健康的脚步不停歇,在坚守肝癌防治研究的领域里,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已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五十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始终秉持“攻克肝癌”之初心,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奉行“强我国民之体魄,兴我中华之科学”的宗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研人员用脚步丈量着启东这片热土,以奉献敬畏生命的意义,把在甲胎蛋白、乙肝疫苗、黄曲霉素等研究方面的“启东肝癌预防经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展开五十年的画卷,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戮力同心的辛勤付出。
启东市人民医院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现任领导
历史回眸建所缘起,时代见证沧桑巨变
新中国建立初期,医疗事业百废待新,国家和人民迫切需要对肿瘤进行专业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启东肝癌高发的现象引起了地方政府、医务科研人员的关注。1972年12月8日,“启东县革命委员会”专门发文批准成立了“启东县肝癌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工作机构设在原来的启东县卫生防疫站内,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成立。
1972年12月8日,“启东县革命委员会”专门发文批准成立了“启东县肝癌防治研究领导小组”
70年代在江苏启东开展的肝癌普查现场
伴随着启东肝癌高发现场的确立及其与肝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步壮大,2011年5月,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与1949年建院的启东市人民医院实现强强合并,走进了癌症研究的新时代。
五十年初心未变,肝癌研究至始至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线,开创了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如火如荼的局面。五十年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寻求科研真知,几代人的奋斗写就了走过风雨历程后的今天。近50年来,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还承担着“启东癌症登记处”及“启东生命统计处”的工作,为启东的健康发展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而默默耕耘在科研一线。
专家领衔协作攻关,科研硕果享誉国内外
70年代初,上海、江苏先后各派出了5批医疗队员在启东开展工作,北京等国内其它省市的一大批专家也在启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甲胎蛋白(AFP)大普查,使启东数以千计的肝癌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早诊早治”的效果,在国际上获得了积极的反响,由此,北京日坛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孙宗棠教授、上海中山医院的汤钊猷教授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的朱源荣医生,因AFP的现场应用和小肝癌的研究,还一起代表中国获得了美国 “癌症免疫奖”,各获“早诊早愈”金质奖牌一枚。
北京日坛医院孙宗棠、上海中山医院汤钊猷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朱源荣医生,一起代表中国获得了美国 “癌症免疫奖”
原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书记李冰及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第二任主任李连弟,曾先后多次来到启东现场并深入基层,视察并指导启东的肝癌防治研究工作,为启东肝癌防治现场早期研究工作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启东多年的工作,还得到了许多国际肿瘤领域的专家的协作支持。以托玛斯肯瑟勒博士代表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团队,经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钱耕荪教授介绍,先后近百次访问中国,围绕“黄曲霉毒素”这个国际关注的致癌危险因素,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协作开展中美协作系列研究项目“肝癌的化学预防”以及“肺癌的化学预防研究”,都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主要协作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在国外知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
所庆30周年时,在70 年代初期参加肝癌防治工作的部分老同志
早期探索、对照调查,经过长期不断地科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黄曲霉毒素、饮水、遗传对肝癌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先后写入了我国《流行病学》教科书中。国内知名学者苏德隆教授,还因在启东等地开展现场研究,在国际上发表了著名的“饮水与肝癌”的病因假说。曾经的医疗队员顾健人院士,还在启东“实验鸭”肝标本中,发现了乙肝病毒(DHBV)。在医疗队员们的帮助下,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的“本土”科研人员,还成功地建立了一例启东肝癌细胞系“QGY-7703”,已登记入国际细胞系库中,时至今日,仍不断被国际学者引入实验研究。在启东肝癌患者中首先被发现的p53基因的突变热点,被证实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有联系,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在国际上刮起了一股 p53 基因的研究热潮。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自然人群中的HBsAg 携带者的筛查及其前瞻观察研究,为中国第一篇前瞻研究证实HBV为肝癌的致癌因素的学术报告,为国家在 90 年代开展广泛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和免疫策略。通过启东采取的长期的预防措施和现场研究,还证明了通过预防、去除黄曲霉毒素危险因素暴露后,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病水平,验证了肝癌的病因。
敬业奉献初心为民,健康获得感触手可及
启东科研现场AFP的应用,使一大批肝癌患者得到了早诊早治。目前启东存活超过 20 年、30 年甚至 40 年的肝癌患者,无一不是AFP 应用和早期发现的受益者。启东还最早地提出了肝癌“高风险人群”的概念并付之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肝癌高危险人群筛查从本世纪初就已被纳入全国农村肝癌早诊早治的筛查项目,并被授予“全国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惠民项目一直延续至今。
“全国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惠民项目一直延续至今
启东的癌症监测工作也在国内及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92年被接纳为“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会员单位,是中国最早被接纳的农村会员机构。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启东肝癌发病的中国人口标化率由1972年的49.95/10万,下降至2000年的38.72/10万,2021年降至11.58/10万,启东标化肝癌发病率在50年内下降了76.82% 。启东肝癌死亡的中国人口标化率由1972年的45.11/10 万,下降至2000 年的35.22/10万,2021年降至9.43/10万,启东标化肝癌死亡率在50年内下降了79.10% 。进一步的出生队列分析表明,启东肝癌死亡率在25~50岁之间青壮年之间下降的贡献最大。说明启东当地肝癌流行程度得到极大的控制,是肝癌防治的重大成就。
长期生存患者是最大的健康受益者。家住少直镇的陆先生出生于1947年,1975年被早诊为肝癌,经过上海医疗队和本所医务人员的协同手术治疗,早已成为抗癌明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外媒体的采访,如今在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他动情地说:“是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在广大白衣战士的呵护下顽强地生活下去”。家住海复镇的黄先生出生于1947年,是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被授予“全国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后最早期的受益者之一;他在2008年的普查中确诊为早期肝癌,经过及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他说:“感谢政府及时的普查,才让我活到今天。”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的这个惠民工程项目,将继续推进启东肝癌的早诊早治,使众多肝病患者重获健康。
展望未来,薪火相承谱奏华章
走过非凡的五十年,追梦的脚步铿锵有力,奋斗的汗水结出丰硕果实,每一份拼搏和坚守汇聚成勇往直前的不竭力量。近年来,依托启东肝癌研究的经验,继承和发扬好老一辈科研人优良的传统,结合新时代新课题,院所从“六五”到“十四五”,持续承担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和实施省级课题56项、国家级课题43项、国际协作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1项。其中大多数是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登记协会、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医学院校的协作课题,展开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
2020年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1年肿瘤登记工作被国家癌症中心评为“杰出贡献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拓展科研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院所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2022年院所成为南通大学唯一附属县市医院之后,将对院所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进一步激励全院所医务科研人员,构建与完善肿瘤预防科研网络,激发科研活力,为“健康中国”战略赋能。
五十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下的科学指引。告别昨日辉煌,开启崭新未来,科研团队以“创新争先”为宗旨,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立足肝病研究基础,立足岗位拼搏进取,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科研院校合作,深入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的交叉研究,力求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样本库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取得新突破,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院所科研团队在热烈讨论队列研究实施方案
展望未来,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将在启东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以踔力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为高质量发展再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