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了20年,倾注着大量心血、奉献着美好青春,只为守护全村人民的健康。她就是被群众口口相传的南京市江宁区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城站点80后乡村医生——许腾飞。
科普健康知识。
放弃繁华城市 她回乡做了一名村医
1996年,许腾飞进入江宁卫校开始接受医疗方面的专业化学习。为了多学点知识,她兼职见习医师,平日大多做些打杂及护士工作,但由于当时人手不够,常常从清晨忙活到深夜才回到宿舍,虽经常饥肠辘辘但她的内心却感到很充实。这份工作是她决心行医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实操,一方面能够实干苦学,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是许腾飞最看重的。
学医三年后许腾飞毅然回乡,没有像同龄人一样,选择去繁华的大城市发展,而是当起了村医。大家伙儿都说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咋偏偏就这么恋家?但她却说,乡村医疗条件不好,乡亲们看病难,她想尽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希望乡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更好地增强乡亲们的体魄,为乡亲们驱逐小病,预防大病。就这样,她一干就是二十年,为方便群众就医,常常吃住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站点成了她第二个家。
乡亲们心中真正的“天使”
选择扎根乡村,服务大众,本就无法像城里大医院里的医生一样,坐在敞亮的就诊室里,病人有秩序地排着队,酷暑开空调,严冬有暖风。村医,注定要常常风里来雨里去为村民送医送药送健康。但也正因为如此,村医对病痛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亦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融洽。
许腾飞本着“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信念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她对患者耐心的态度更是让大家对她赞不绝口,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飞”医生。
记得西城后张村孙奶奶,腿骨折了无法行走,许腾飞定期登门给老人诊治,长期送药。孙家边村的许大妈是位失明老人,许腾飞一有时间就主动上门给她测量血压。前村的邵阿姨,因糖尿病并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家做腹膜透析已近两年,许腾飞很关心她,经常上门对她进行指导和帮助,定期帮她注射从上级医院带回的抗贫血药物,让她免去来回奔波的后顾之忧。邵家边村的陈奶奶,患有糖尿病,经常来卫生站测血糖,从闲聊中许腾飞得知她家里有个血糖仪,因家里孩子不在家,她自己不会测,血糖试纸有效期快到了。许腾飞便主动提出让她每次带自己的血糖仪过来,帮她测血糖,不收费。前不久,前张村窦老爷爷独自蹒跚着到站点看病,一手拐棍,一手板凳,一路走一路歇,看完病后天色已晚。“小飞”医生不顾家中的孩子还在等着她回家照料,特地开车把老人送回家。
还记得2002年的一天,许腾飞按照往常的惯例在社区卫生站忙碌着,突然正在输液的朱女士大口喘气、呼吸急促困难、脸色苍白,吓坏了周围求医的百姓,众人都手足无措。对于许腾飞来说,这突如其来的抢救还是头一遭,但她来不及犹豫也不可能犹豫,赶忙冲到朱女士面前连声呼唤她,掏出随身携带的血压仪等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随后患者开始有呕吐的症状,许腾飞判断应该是输液反应的可能,将朱女士身体翻转使之侧卧,把握力度,熟练有节奏地敲打背部,防止窒息,并进行吸氧等处理。不久,朱女士渐渐有了意识,发出阵阵呻吟,看到症状缓解,许腾飞赶紧拨打120将她送往上级医院,方才转危为安。
也许这就是村医,风里来雨里去的许腾飞很难与“白衣天使”沾上边,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真正将他人放置心中,在乡亲们心中这才是真正的“天使”。
负责任勇担当 撑起居民健康“保护伞”
近年来,健康中国的新目标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提出了新要求。许腾飞积极配合各项改革措施,推行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服务站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医改实行以来,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制度,从不多收患者一分钱,经常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开展。
二十年来,许腾飞在防洪排涝、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冲锋在前。防洪排涝中,为群众一户户地送上防大疫的消毒药品,向村民宣传饮用安全卫生水等防病知识。非典期间,早出晚归,认真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手足口病暴发期间,为辖区内儿童检查病情,做好防控工作。防控流感时,认真筛查辖区人员,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做好登记,严密防控流感的发生和流行,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服务与安心。
多年的从医生涯,使得许腾飞曾经稚嫩的脸庞上增添了些许风霜,然而不变的是那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村民健康的身影,是那颗不愿辜负生命希望跳动的心!“我还将继续走在村医的道路上,怀揣救死扶伤的理想,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竭尽所能、奉献始终!”许腾飞称。通讯员 王栩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摄影报道